“海上新广东”乘风破浪
广东汕尾后湖风电场海域,全 球首例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和众多风机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南方日报/供图
经略深蓝,其命维新。当驱动广东挺进深蓝的“蓝色引擎”被激活,“海上新广东”必将乘风破浪,再书精彩故事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通讯员/段珍雁 发自广州、深圳等地
◎本文责编/郭芳
从汕尾港口出发,一路向南大概11公里,就来到汕尾后湖海上风电场。宽阔的海面上,除了林立的海上风电风机,还矗立着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这个巨型风渔融合设备,可以利用海上风电场的空闲场地和电能开展海水养殖。
放眼广东沿海,从传统渔业到高端装备制造,从海洋旅游到新能源开发,海洋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海洋是大国崛起的战略方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基础。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激活海洋经济“蓝色引擎”正当其时。6月26日,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研究部署。
经略深蓝,其命维新。当驱动广东挺进深蓝的“蓝色引擎”被激活,“海上新广东”必将乘风破浪,再书精彩篇章。
以海洋经济带动海洋强省建设
从高空俯瞰,广东4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港口巨轮穿梭。向海图强,广东的空间无限。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广东经济的崛起,从来离不开海洋。
从发展初期的通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到如今不断迈向深蓝—率先开启改革开放的广东,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蝶变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历程,也是一部“向海而兴”的发展史。
据初步核算,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0%,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占全省GDP14.1%,对全省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3%。
海洋经济,无疑是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块“压舱石”。
广东省委书记、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坤明强调,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更要发挥海的优势、挖掘海的潜力,做好发展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
未来怎么做?这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一个思路:坚持陆海一体,坚持走向深远,坚持开放合作,坚持保护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这背后,是“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意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拓展新空间。
平衡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广东将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形成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格局。
不过,当前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不足、要素保障不充分等短板,制约了高质量发展。”广东省人大环境资源委副主任委员陈建飚直言,这些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亟需制度性突破。
当前,广东正在制度机制上发力,为发展海洋经济护航。
今年1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这份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开发保护的政策总纲,提出形成“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湾区发展”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今年7月1日起,《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广东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将为打造高水平的“海上新广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三产联动打造海洋经济高地
进入7月下旬,台风“韦帕”影响已褪,汕头市南澳岛晴空万里。离岛不远处的海面上,巨大的风机叶片迎风转动。这里矗立着116台100多米高的海上风机,犹如一片“海上森林”。
自汕头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南澳勒门Ⅰ风电场建成投产至今,这里已经诞生了三个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19.3万千瓦。
就在近日,附近的南澳勒门Ⅰ扩建风电场已全部并网发电。“在这里,我们还探索现代化风渔融合一体化的模式,水上风力发电,水下海洋牧场养鱼。”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树一介绍,公司主导的“盛唐一号”现代化海洋牧场,可抗16级台风,预计年产约190吨。
沿着广东的海岸线一路过去,随处可见的海上风电项目,将阵阵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
截至今年6月底,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去年7月,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完成安装。这是广东风电制造实力的例证—在风电设备市场,全国每3台海上风机就有1台广东造。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的海洋产业欣欣向荣:从五大石化基地到六个过亿吨港口,从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到海洋油气开发,从海工装备、船舶制造到现代航运、海洋文旅……广东海洋产业一二三产齐头并进,铸就了超2万亿元级的海洋经济巨舰。
挺进蓝海的广东,沿海一带集聚了超8万家涉海企业,其中“四上企业”数量6400多家,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向海图强,呼唤一个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对此,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已作出部署,将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通过耕海牧渔丰实粤海粮仓、向新向强深耕海洋制造、融合升级海洋服务等布局,加快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科技水平的高度决定海洋开发的深度。
目前,广东已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深远海科学、海洋生态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说。
建设海洋强省,锻造兴海科技是必然选择。
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释放出信号:接下来,广东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海洋科创平台建设,扩大海洋产业开放合作,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经略海洋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拼图”
广州港南沙港区码头,万吨级巨轮依次排开,岸桥、轨道吊运转不停,集装箱车辆穿梭如织。
繁忙的南沙港,涌动着广东向海而兴的澎湃活力—2024年,全省主要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达7.9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外贸吞吐量的16%,折射出大国贸易的韧性和广东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站在新起点上,广东必须乘势而上,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聚力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对于沿海各地市来说,发展海洋经济势在必行。实际上,各市也纷纷抢抓海洋机遇,释放出向海图强的决心。
近日,广州市召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强调,要全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大湾区的另一个核心城市深圳,正朝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高标准推动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三位一体”建设,海洋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深度参与国际海洋合作和全球海洋治理。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广东沿海的14个城市,正奋力奔跑在海洋经济的赛道上。
广州、江门等市发力船舶制造产业,深圳、东莞等市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珠海、汕尾、中山等市聚焦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湛江、阳江、汕头、潮州等市建设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项目,惠州、揭阳、茂名等市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各个沿海城市的海洋产业各具特色,竞争优势越发凸显。
这些沿海城市串珠成链,向海洋要空间、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动力,如同一块块“蓝色拼图”,沿着广东的海岸线组成了一幅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的壮阔画卷。
网编:李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