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挺进“深蓝”
2024年11月,拥有最大11000米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靠泊在广州码头。 新华社/供图
广东是海洋大省,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是名副其实的“蓝色引擎”。如何用科技的力量激活这座巨大的蓝色宝藏?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通讯员/段珍雁 发自广州、珠海等地
◎本文责编/郭芳
2024年11月,拥有最大11000米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随着一个个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未来牧场”下水,人类在深远海耕作的版图不断扩大……
广东是海洋大省,岸线绵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港湾优良、滩涂广布。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是名副其实的“蓝色引擎”。
“要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今年6月26日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坤明强调。
如何用科技的力量激活这座巨大的蓝色宝藏?让我们走进这抹深蓝,探寻来自海洋的发展新动能。
蹲点广州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黄坤明强调,要锻造兴海科技,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引育现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6月,全国首个海洋政产学研金平台“广海汇”正式上线,该平台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打造。平台以AI驱动、数据贯通为引擎,串联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市民群众与行政部门搭建起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超级连接器”。
据悉,“广海汇”依托“海精灵”AI“科技红娘”,汇聚技术、资金、科研、人才等资源,实现“找企业、找技术、找资金、找政策、找人才、找空间”一键触达,赋能企业找技术、技术找人才、创业找融资、资本找标的、成果找转化等全场景,推动海洋经济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协同”。
广州是千年商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典型的河口型海洋城市,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广州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海洋经济总量位居前列,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具有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比如,广州市南沙区正是这座海洋城市的唯一出海口,是广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区搭建了“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加速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加快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全球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的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德海1号”,累计产值5000万元,已在全国推广投放5套;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牵头完成,建成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实现“养殖生产+海洋装备+休闲旅游”三产融合,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当前,广州正围绕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港、船、能、药、游等赛道,聚力打造创新平台集群,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广州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海洋产业规划、招商政策和要素保障,希望广大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把握机遇,携手广州竞逐深蓝、共赢发展。”今年6月6日,广州市市长孙志洋在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
蹲点珠海
为海洋产业注入“芯”力量
今年2月18日,对广东渔泽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锦同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由珠海市斗门区本土研发的首批300万尾优质海鲈鱼苗交付到他手中。
被誉为“中国海鲈之乡”的珠海市斗门区,是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最大的交易集散中心。白蕉海鲈养殖面积3.9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89亿元,占全国产量超50%。
但长期以来,作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种苗一直依赖外省供应。如何打破这一尴尬局面?
今年2月18日,中国(珠海)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白蕉海鲈产业正式迈入国家级平台支持的新阶段。也就在同一天,斗门区白蕉海鲈本土育种实现了零的突破,让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用上了“珠海芯”。
“基地的揭牌标志着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与示范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将通过‘科研院所+产业技术体系+基地’的形式,为白蕉海鲈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珠海市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白蕉海鲈种苗实现零的突破,正是广东水产种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对于水产业来说,种苗便是“芯片”的角色。广东是水产种业大省,水产种业发展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知名鱼类养殖学家钟麟就在广东实现了家鱼人工繁育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作为全国水产苗种生产中心和南苗北运的核心区,广东水产苗种具有领先优势,年产量超1.3万亿尾,稳居全国首位。但实际上,广东许多高价值的本土优异品种仍存在技术难题。如何破题?
近年来,广东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中心,创新科技攻关模式,汇聚全国种业创新资源,搭建“拎包入住”式种业创新与共享平台,积极营造“东西南北中,创新在广东”的浓厚氛围,以“业主制”“赛马制”为导向,汇聚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针对28个适养品种进行产业技术攻关。
目前,广东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海水养殖品种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
记者观察
南海之滨崛起“深蓝动能”
今年6月,广东出台《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任务加以推进。
此次《条例》提出“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徐天看来,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协同。一方面,向科技创新要驱动力,持续拓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向深远海要生产力,着力提升海洋经济增长的强度与韧度。
今年4月,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全面开工。作为我国首个海陆一体送出工程,它能够将距离陆地92公里远的深水海域风电资源,源源不断送往粤港澳大湾区。
随着海上风电向着更深更远的海域挺进,特别是当离岸送出距离超70公里后,传统的交流输电方案已经无法适用。如何打通“深海电力高速公路”?由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远海岸风电送出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创新性地将柔性直流技术运用于海上风电领域,破解了海上风电深远海送出难的问题。
2024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开展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项目创新成果推选工作,综合评价推选出2024年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十项先进技术成果。“远海岸风电送出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正是其中之一。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实际上,自2018年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突破了281项关键技术瓶颈,直接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产业带动超218亿元,有力推动海洋六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广东海洋产业的优势在‘传统’、潜力在‘新兴’,我们将加快形成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竞相涌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梯次格局,奋力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集聚区。”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
当前,挖掘“蓝海”空间里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广东发展的“必答题”。南海之滨,一幅“海上新广东”的壮阔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网编:李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