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打造校地党建共同体 破解高校党建难题

2023-03-27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许祝 薛为昶

校地党建共同体首先应充分发挥出高校产学教研的科技文化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振社会发展

◎许祝(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教授)

◎薛为昶(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教授)

◎本文责编/蒋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学校党组织是党在各类学校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政治核心作用,近年来各地高校党组织都在探索校地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但由于存在“漏空期”、培育党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往往出现缺乏抓手、成效不突出等问题现象。

校地党建共同体应当如何打造?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出高校产学教研的科技文化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振社会发展。其次是要保证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办学方向,保证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校地党建共同体还必须能够加强和改善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校地党建共建模式存在的三大问题

时下,各地各级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校地党建共建育人模式,这对于创新地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动机制和活力、促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合力的形成、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普遍来说,目前各地校地党建共建模式都普遍存在着三大问题:

一是在高校党员培养过程中,往往重程序、重理论修养,而忽视实践成效。在高校培养发展党员过程中,学生党员往往只是通过参加党校理论课学习,取得理论课成绩,并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因而高校党组织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党员思想变化情况。

二是高校党建存在“漏空期”。目前高校基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需求,都会有校企合作项目,但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实习学习期间,由于大部分时间只能线上联系,如果实习企业党建工作较为薄弱,则往往容易出现党建工作的“漏空期”,学生在实习阶段无法接受党性锻炼,可能会受到不良思想侵蚀。

三是校地党建共建联动育人机制不完善。很多学校与校外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但有的党建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未形成长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存在理念先行、实践碎片化的现象。

构建校地区域化党建育人共同体

新形势下,构建校地区域化党建育人共同体,探索校地党建共建育人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为例,通过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聚焦地区发展需求,推动政、校、企深度合作,切实推进区域化党建育人共同体培养的党员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服务地方社会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助力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党的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推动校际党建共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院校,其教育目的都是坚持立德树人,确保培养的高端人才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坚持导向地方高等院校人才服务地方产业。高校有共同的政党认同,有共同的政治立场,所以高校的党建工作理应与周边的高校党建工作融合衔接。高校与高校之间加强党建合作联动,可以促进高等院校间资源优势互补,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形成合力,促进高校各项教育事业在改革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培养出真正符合地方特色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深化校企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联动合作。对于学校而言,育人是根本;对于企业而言,营利是根本,但人才不可缺少。协同育人是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校企之间,通过共筑组织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同育人临时党支部,通过临时党支部持续接力对实习的预备党员、党员全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考察和管理。同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打造与企业党组织合力培养机制,临时党支部发挥组织协调力,以就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成立产业合作实践基地,搭建起科研成果论证、评估、转化、推广的平台,促进校企双方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业务素质的增强,从而实现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是通过校区党建共建,助力基层治理。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血液”的输送,而高校的内涵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地方“土壤”的支持。高校与社区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大学生成长与就业、创业为导向,开展校区党建共建育人,建设社区实习、服务教育基地综合育人平台。高校学子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对口志愿服务、公益文化宣传服务以及卫生、法律、生活等各方面咨询服务活动,帮助社区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区可以为高校学子提供实习机会,让高校学子在社会实践大熔炉里真切实现思想的蝶变。

四是通过校村党建共建,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长久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实现国家强起来的基础工程。高校通过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发展新模式,探索校村党建共建联动育人之路,学子发挥出学科专业力量,组建教育帮扶队伍,领航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学子可以感悟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为新时代青年成长铸牢红色底蕴,行爱国情、报国志。

严格履行区域化党建育人主体责任

区域化的育人模式,可以融入各方的教育力量参与进来,让青年人不仅在书本中学,更能在实践中学。构建校地党建共建联动育人新模式,必须不断创新组织工作机制,促进“合作发展,合作育才”,实现“高校党建要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人民满意的学生为根本任务”。

从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的实践来看,通过与广州从化区的校地党建共建,双方都把区域化党建联动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事项放在重要位置,把该项党建工作放在各项事业的大局中同部署、同落实,鼓励党员或党务工作人员积极亮身份、明职责、守承诺,通过比业务素质、比工作作风、比业绩成果,处处争先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党员干部在地方乡村振兴事业中真正体验真情境,实实在在真参与,全面提升校地党组织建设质量。

笔者认为,为了长效发挥出区域化党建育人共同体这种融合性党建工作效用,校地双方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健全考评和激励体系予以保障,坚持党建效果导向,做到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综合考核,对在区域化党建育人共同体的各项业务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地方乡村振兴作出杰出贡献的党员或党务工作者,定期予以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抓党建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职级晋升、岗位竞聘、评先评优等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地党建工作管理体制。    

在党建引领下,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与驻地共同打造的区域化党建育人共同体突破了之前党建机制不完善,党建活动只从自身短板、短时需求出发,活动流于形式、喊口号、碎片化,不能取得实效,形不成长期愿景的弱项现象。学校也避免了以往校地党建共建育人中高校党建存在“漏空期”,即党员两不管现象,以及党员培养重程序、理论修养,忽实践成效等问题,党建与业务工作都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建研究专项)(2022JKDJ108)阶段性成果]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