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刮起反腐风暴
频频落马的专家教授,不得不让人对于学术评价体系偏差与廉洁文化缺失形成的“生态病灶”再次进行审视
◎评论员/石静莹
◎本文责编/蒋玉
10月14日,河南省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清风中原”通报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原副主任常平涉嫌严重职务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和河南省许昌市监委监察调查。
常平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导,曾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等职。其作品多次获奖,《乐队协奏曲》获得文华奖大型乐队作品第一名;民族管弦乐作品《风弦》获得民族管弦乐协会全国作品评选金奖。
“作曲教授还会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消息一经发出,引发网友热议。
常平案并非孤例。
近一段时间以来,医疗、教育、金融领域多名专家、教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引发社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廉政建设的广泛关注。从招生录取到科研经费,从职称评定到基建项目,高校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正成为反腐的重点领域。

高校反腐持续深化
常平案作为一起高校艺术类专业教授涉嫌职务违法的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对学术权力监督的关注。
从常平的个人背景来看,他是一名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其作品获得业内高度认可。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学术成就突出的教授,却涉嫌严重职务违法。
2025年,教育、金融、医疗领域有多名专家和教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领域反腐动作频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音乐教育最高学府之一,其反腐动态对整个艺术教育领域具有风向标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常平是“主动投案”。这反映出在持续高压反腐态势下,问题干部正在放弃侥幸心理。
10月1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通报:国家开发银行原资深专家王学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开发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吉林省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
8月27日,江苏省纪委监委消息,徐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郑骏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江苏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8月6日,江苏省纪委监委通报:徐州医科大学原副校长王人颢、徐开林被查。
郑骏年、王人颢、徐开林三人曾在一个班子共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校长和两名副校长先后被官宣落马。王人颢与徐开林的履历堪称“学术精英模板”: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医院管理者。
6月23日消息,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何志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此时,距其上任仅年余,其“前任”梁贵友因受贿获刑11年6个月。
4月3日消息,贵州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原委员(原遵义医学院党委书记)石京山被查。
何志旭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带领的研究团队是我国最早开展干细胞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多项干细胞组织再生修复及免疫细胞抗肿瘤和血液病治疗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石京山主要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1月15日消息,中央美术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史玲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张欣荣被查。
这些专家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违法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双重权力的异化
专家教授的学术成就往往自带 “信任背书”,但部分人却将专业权威异化为权力寻租的“遮羞布”。
今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提出,深刻把握科研管理领域反腐败斗争新动向和特点规律,规范高效处置问题线索,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坚决查处以权谋私、利益交换、内外勾结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查处科研管理领域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能力。
7月15日,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七次集体学习释放强烈信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强调,盯住科研项目评审、经费管理、授牌奖励等关键环节,严肃查处利用项目管理权搞权钱交易、内外勾结套取科研经费等腐败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学术权威+行政权力”的双重异化。高校“双肩挑”制度(学术骨干兼任行政职务)在激发活力的同时,也为权力垄断提供可能。
部分落马的专家,曾担任高校或科研院所要害部门重要负责人,手握人事、财务、项目、招生、评审等权力;有一些既是教授、博导,又是行政领导、学科评议组成员、重大专项首席,甚至同时担任企业顾问、评审专家,形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闭环。
同时,徐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均出现前后任校领导“接力”落马;中央美术学院两任院长级干部被查,呈现“系统式”腐败。
“学术权贵”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游离于学术共同体与科层组织之间,享有学术、行政资源和权力的学术权贵,显现出谋求学术与行政双向寻租。
门户林立、近亲繁殖是高校另一个突出问题。以同门情谊打造利益圈子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不时存在。
有的所谓“学科大佬”徒子徒孙遍地,以师生、同门为纽带互相提携,形成封闭的“圈子”。一些重大科研基金、重要科技奖项和人才项目评审深受“大佬”及背后“圈子”影响。
在年轻学生话语中,课题组内“大老板”“小老板”称呼不时出现,有的“大导”掌控一切,以家长作风扭曲学术传承。
归根结底,知识领域的腐败本质仍是权力滥用,治理的关键在于对 “隐性权力”进行显性规制。如要彻底挖除腐败的根基,必须剥离学术权威与权力寻租的捆绑,建立专业能力与廉洁操守双重考核机制,将专家履职全程纳入监督视野,让专业头衔回归学术本质而非特权凭证。
系统施治与生态重塑
频频落马的专家教授,不得不让人对于学术评价体系偏差与廉洁文化缺失形成的“生态病灶”再次进行审视。
“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以刊评文”的评价导向,使得部分学者陷入“重成果轻操守”的误区,为追求短期利益铤而走险。行政权力过度介入学术评价,导致核心期刊榜单等量化指标凌驾于学术质量之上,催生了“学术包工头”“论文流水线”等异化现象,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
学术生态的清明,既需要“零容忍”的惩戒利剑,更需要“全周期管理”的制度防线。
整治这类问题,必须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在惩戒层面,要保持“零容忍”高压,既查处专家教授的腐败行为,也追溯行贿方与利益链。在制度层面,需建立更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科研诚信纳入“一票否决”范畴;在教育层面,要把廉洁文化融入学术共同体建设,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科研诚信承诺制等方式,强化“学术担当”与“廉洁自觉”的双重认知。
专家教授的权力源于专业素养,更源于社会信任。这些被查案例以沉痛的代价证明:学术光环从来都不是腐败的“免罪符”,专业领域更不应成为监督的“真空带”。
必须破除权威迷信、扎紧制度笼子、重塑学术生态,才能守护知识权力的纯粹性。唯有打破“学阀”的垄断,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让象牙塔回归追求真理的初心。
网编:李晓霞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