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空里,传承广东红色基因
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开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通讯员/越宣 大埔宣 李东成 叶若熙 发自广州、韶关、梅州等地
◎本文责编/张蓓蕾
“我们三河坝上太空了,非常了不起。”今年7月,中国空间站里,航天员刘洋在天宫向全世界展示大埔县“红色山河”图片。这段展示视频,在革命老区梅州市大埔县引起轰动,掀起了一股争相传阅、转发苏区红色故事的浪潮。
“一、二、三、四,五级四层,每一级台阶的进深是0.54米……”今年暑假,在广州市越秀区团一大旧址,东山培正小学的学生以生动活泼的讲解方式带领大家了解团一大,掀起了越秀区青少年探访团一大红色研学的热潮。
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广东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我们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这五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力度,通过修缮及活化利用红色史迹,创新讲述红色故事。在不同场景与不同时空中,共同展现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显著成效。
推进资源保护开发
广州市越秀区,仅有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24处红色旅游资源点、7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国家级、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占广州市67%)、31处红色革命遗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占广州全市的72%。
2021年4月,广州编制的《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全面建成,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达15个,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达4300万人次左右。
近年来,越秀区坚持规划先行,分级分类对全区31处红色革命遗址和124处红色旅游资源点进行保护利用,结合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不断加大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力度,大力推进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等红色史迹修缮及活化利用工作。
从越秀区往北约300公里,到达韶关市仁化县,沿着路标方向穿过干净整洁的鹅卵石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红色遗址群路标,这里是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所在地城口镇。
在这里,你可以在长征时期毛泽东曾经寄宿的广兴栈里重温历史印记;在“胜一”理发店里,追寻这家平平无奇的小店背后的中共城口特别支部秘密交通联络站的故事;在五里山碉堡战壕,找到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遗址。
城口镇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巧夺东水桥”“智取城口镇”“血战铜鼓岭”的故事在城口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和长征精神。
近几年,当地完成了红军街、地下交通站、谭甫仁将军旧居等革命遗址的修缮,与一河之隔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串联起来,成为热门的党史学习教育现场点。
“我们城口镇是红色小镇,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历史背景,我镇将以推动红色旅游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讲好城口红色故事。”城口镇党委书记李汉辉表示。
当前,城口镇依托红色文化,充分利用自身区位、资源优势,以“红色+温泉+古村+生态”为引擎,做好红色产业、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的文章,优化营商环境,把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核心硬件条件完善好,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多种形式了解红色文化
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
在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素波巷内的广州市第十中学内,有一栋红墙绿瓦的红楼,就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小红楼”。
小红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主要活动地点,中共广东区委在这里筹备了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包括团一大、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中共三大。
如今,小红楼一楼复原了当年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的课室场景,小红楼二楼,是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暨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展览——“南粤曙光”。
依托红色资源和越秀区强大的教育力量,小红楼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课堂,将这里打造成为青少年红色教育传承基地,中小学生、党员干部、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了解学习党史,感悟真理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汇东村的汇东学习书院,院内亭台、假山等景观错落有致,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元素巧妙地与书院融合在一起。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有《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党旗飘飘》……
每到周末,村民们便会三五成群前来书院看书学习。
近年来,大埔县狠抓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打造红色文化基地,营造红色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红色文化氛围。
去年初,在大埔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的指导和三河镇党委政府的牵头下,汇东村一座闲置学校被改建为“汇东学习书院”,并于当年6月被授予梅州市级党员教育基地。
“汇东书院主要通过三个红色主题文化区进行宣传,有红色影视展播室、红色连环画阅读室、红色书籍展览室,参观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党史文化。”汇东村村委会副主任廖志刚表示。
闲置学校成为当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村民们也多了一个体验传统文化、学习红色文化的场所。
韶关仁化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近几年不断探索更多新媒体形式,增加网络观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多方平台了解红色历史。
“去年,我们在团省委的组织下,与团市委、虎牙直播平台、韶关市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宣讲队采用MC游戏+复刻现实场景的形式开展直播活动,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好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有关负责人介绍。
培育传承新人
刚成立的广州东园文化广场大队里的第一批红领巾讲解员,有27名队员成功通过层层考核走进了团一大纪念馆,承担起暑假周六日的部分讲解任务。
广州市越秀区大塘街少工委下属的各校讲解队队员纷纷成为农讲所的小小讲解员;珠光路小学和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两广区委军委旧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在暑假继续深入合作;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在暑假一开始便进行了新讲解员考核,附近学校共有95名队员成功考选;小小讲解员们还在广东红领巾巴士学堂上大放异彩……
今年暑假,在广州市越秀区,一批批学生讲解员走上了岗位,“新时代越秀少年红色史迹讲解队”继续发展壮大,利用暑期在多个场所开展讲解活动。
越秀区的学子们,在各个场馆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展示出了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亮丽风采。
通过几年时间,广州市越秀区不断探索多元立体红色研学体系,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党史教育“动”起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教育浸润孩子心田,已成为实现校内校外思政教育一体化,助力国家“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最佳途径之一。
“学校经常给我们组织红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今后我要努力学习,争做时代新人。”三河坝八一红军小学的学生这样说道。
在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八一红军小学通过开展红色诗词朗诵比赛、红歌传唱、组织学生重走红军路等一系列红色活动,努力营造浓郁的乡土红色文化氛围。
“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讲红色故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要向他们学习。”学生们表示。
今年暑假,为弘扬大埔红色历史、客家传统文化,使广大青少年在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同时,成为家乡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大埔县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红色讲解员进校园活动,举办了第三届“爱我大埔”小小讲解员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当地中小学生对红色革命先烈事迹及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馆积极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在国际博物馆日、节假日科普活动期间都会组织学生讲解员、志愿者走进纪念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积极配合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活动。
拓展传承阵地
今年6月,梅州市大埔县出现持续强降雨,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统筹并组织协调各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充分发挥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作用,把实践阵地转移到灾区一线,采取多种有力有效措施,全力投身抗洪救灾和灾后复工复产行动中,最大限度降低受灾损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月,在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的“红色故事会 言传中国情”宣讲活动中,志愿者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视频,对红军为什么长征、长征的历程、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进行讲解,让孩子们绘画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并学习《七律·长征》,让孩子们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9月,清远市清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清城区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志愿者们,走进街道和城市社区,开展亲子活动、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和心理健康辅导。
…………
作为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广东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
截至今年7月,全省共有2.57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5.17万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22个全国试点地区实现县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构筑起广泛凝聚人心、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场所。
大埔县是广东省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
2020年开始,大埔县根据324条群众的“需求清单”,打造162个常态服务项目、25个特色项目,启用推广“i志愿系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形成 “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贯通模式。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发展、红色苏区奔康”三项工作,将“红色、绿色、古色”作为“主菜单”,将各色“大餐”送到群众身边,绘就了大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亮色。
今年,大埔县按照“五个有”要求,于5月底前全面完成了中心、所、站拓展工作,配齐配全了开展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的功能场室和设备。
仁化县城口镇具有丰厚的红色资源优势,通过整合城口镇人民礼堂阵地资源,让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为城口红色小镇固定打卡点。“我们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已经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要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播新思想、传播核心价值、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流思想文化平台。”城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关负责人表示。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