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深圳,党管人才的生动实践

2021-10-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陈健鹏

  从“孔雀东南飞”向“全球英才聚鹏城”转变的背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夯基垒台、提质升级,着力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产业驱动的生动实践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发自深圳

  ◎本文责编/张蓓蕾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40多年来,深圳汇聚五湖四海英才,实现了从一座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孕育了鹏城实验室等3000多个创新载体、8家世界500强企业、超1.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

  从“孔雀东南飞”向“全球英才聚鹏城”转变的背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夯基垒台、提质升级,着力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产业驱动的生动实践。

  9月27日到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整合人才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员工子女能在区内就近入学吗?”“院内空间有限,能否和其他单位共享会议室?”“专利如何质押融资?”……9月29日,在深圳光明区科学城党建联合体召开的“问诊会”上,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11个成员单位代表,分别提出了33条需求及建议。

  由光明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创新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等15个职能部门负责人集体“会诊”,现场逐一作出回应,进行一对一“会诊”解答,形成了热烈的气氛。

  这是近年来深圳光明区形成整合人才工作强大合力的一幕。此前,光明科学城的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学校医院、“两新”组织等单位,由于隶属、级别、类别不同,人才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去年7月,由光明区委组织部牵头成立的光明科学城党建联合体,以党建为纽带将各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统筹各方力量,协调解决关于人才发展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党管人才,体现的是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但不是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更不是用条条框框束缚人才。

  党管人才从何管起?《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深圳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在全国较早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市区两级人才工作局,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的统筹。同时,深圳将人才改革嵌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探索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体制机制。

  比如,深圳在前海探索了港澳居民工作免办就业证,全国范围推广,实施了24年的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制度实现突破;比如,率先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补贴政策,率先实现香港税务师、注册建筑师等12类专业人士,仅需执业登记或备案就可直接执业……

  以市场为导向,释放人才引力

  今年8月5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等37位港籍医生,获得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正高级职称证书。这是深圳市首次为在深圳工作的港籍医生直接认定颁发正高级职称证书,也是深圳市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重要探索。

  人才往哪里走,市场说了算。40多年来,市场化是深圳充满活力的奥秘所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向用人主体放权,才能使人才成为最重要、最活跃、最具效力的市场要素。

  深圳始终坚持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做到党委政府不缺席、不包揽,让市场“说了算”。

  比如,深圳建立健全了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创新成果越多、经济贡献越大、奖励补贴越多”,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优化升级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去年8月启动申报受理以来,全市共补贴境外人才3000余名、金额逾10亿元。

  哪里可以更好地干事创业,哪里就是人才主场。

  深圳拥有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创新载体,为聚集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简政放权,让人才活力奔涌。

  深圳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成果转化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全市取消、转移、下放129项与人才相关的市级行政职权;深圳还在重点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评价新模式,将骨干实体企业核心研发人员纳入人才政策支持体系。

  市场化的导向、灵活的用人机制,让高校、科研机构等得以快速聚拢人才。比如,南方科技大学用10年左右的时间,快速集聚了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60%以上具有世界排名前100位大学的工作或学习经历。

  迭代升级,进一步激活人才活力

  没有制度规范和引航,人才工作就可能是一盘散沙。党管人才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领导和促进各类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

  近年来,深圳多次对人才工作进行专门立法,将更好地引领各项人才政策,规范人才工作,为人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2017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营造出尊才敬才爱才用才浓厚氛围。

  2018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强党对新时代人才工作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意见》,明确党管人才“管什么”“怎么管”。

  去年11月,深圳出台了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作出不少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

  如今,深圳已经构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四个层次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人才政策的领先优势不断强化。

  近年来,深圳更进一步,从“政策引才”向着“环境、文化聚才”转变。

  深圳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表达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营造爱才敬才、引才聚才、用才成才的浓厚氛围。

  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始终是深圳人才政策关注的焦点。在人才安居方面,深圳加快完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比如,对于高精尖缺人才,深圳建立人才住房封闭流转制度,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人才住房,以更大优惠力度租售。

  在教育医疗方面,深圳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加大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在国际化社区和国际化企业聚集的重点片区也将配置国际化名医中心或门诊部,为国际人才提供预约诊疗和外语服务等。

  此外,深圳还积极搭建人才科技企业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实行“鹏城优才卡”一卡通,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生活保障、文化休闲等全方位服务。

  深圳还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破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持续优化解决人才出入境、停居留、工作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比如,深圳设立了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整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许可”,提供“一网式、一门式、一窗式”服务,审批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