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一场由公司化运营引发的村集体经济变革

2025-11-04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陈健鹏 石静莹

“村里资源是有的,关键是怎么整合利用。”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石静莹   通讯员/陈艺锋   莫晓雪   发自广州、江门、汕尾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近年来,一场由公司化运营引发的乡村变革,正在广东悄然发生。这些变化源自广东乡村振兴中涌现的新生力量——强村公司。

建设强村公司是广东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更好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积极实践探索,是广东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这些“强村公司”“强镇富村公司”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源发包、物业租赁等简单路径,而是以市场化、企业化的强村公司为载体,通过对乡村资源资产的深度整合、专业运营和全链赋能,实现从有收入到能发展的质变,逐步探索出一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

整合资源

2023年5月18日,江门开平市马冈镇红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日光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开平市红丰强村富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丰强村富民公司”)经理。

红丰村山清水秀,但以往曾因发展资源利用不足,一度成为集体经济薄弱村。2019年、2020年,红丰村集体收入分别仅为3.5万元、6.4万元。

2020年红丰村“两委”换届以来,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成为红丰村的头等大事。

“村里资源是有的,关键是怎么整合利用。”自上任以来,梁日光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村党总支调研发现,村里的经济联合社存在着经营范围小、工作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一直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同时,各村民小组“单打独斗”,没能形成合力,也进一步制约了红丰村的发展。

2022年,红丰村对村经济联合社进行了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增加了经营范围,规范了工作制度。改革后,当年的村集体收入提高到30万元,这让红丰村看到了希望。

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相比,公司化运营对接市场时在深度、广度上都更有优势。2023年5月,在开平市委组织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红丰村成立了江门市首家强村富民公司。

“成立强村富民公司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盘活村里的资源。公司能够更好地整合村内村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为村集体、村民小组、村民带来收益。此外,强村富民公司还能更好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解决单独社会力量无法解决的部分难题。”梁日光说。

红丰强村富民公司由红丰村经济联合社及红丰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的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以独立经济法人身份参与市场活动,红丰经济联合社占股51%,红丰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同占股49%。

有了强村富民公司,红丰村的资源利用率更高了。比如,公司投入120万元建设马冈镇首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的马冈鹅养殖场,与黄屋村、荣塘村合作开展辣椒种植项目等。

截至目前,红丰强村富民公司一共参与运营项目12个,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益超10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收入470多万元。红丰村村组两级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34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35万元。

在广东,越来越多像红丰村这样的村集体办起了强村公司,用市场化方式整合资源、“借船出海”,因地制宜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汕尾陆丰市城东街道高美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探索成立强村公司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成功走出了一条富民兴村新路径。高美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采用“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创办高美村供销有限公司(强村富民公司),并引入农村职业经理人负责专业化运营,着力打造“高美茶”公共品牌,构建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同时还发展出高美竹笋、香水柠檬、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农业产业,昔日的“空壳村”蝶变为强村富民的“实业村”。

多元探索

《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广东各地的强村公司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探索出多种发展模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实践形态。

2023年,韶关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以镇为支点的“强镇富村公司”,制定市级规范和促进强镇富村公司有序发展的文件,引导所有涉农镇街设立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强镇富村经营主体,以镇、村集体为主要股东,采用“经济联合总社+辖区内所有村级经济联合社持股”“镇属企业+辖区内所有村级经济联合社持股”“辖区内所有村级经济联合社持股”3种模式,由镇、村集体共同注资成立。成立第一年,韶关全市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就新增营业额6亿元,实现利润4235万元。

全镇联动的模式,能在更高层面整合资源。比如,阳江阳春市松柏镇强镇富村公司,由全镇1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各出资3万元共同组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入股。该公司统筹整合镇域内村级经济联合社资源,打破各村零散的土地、劳动力及产业基础壁垒,整合约1000户农户人力资源及3500亩土地资源,带动该镇村集体收入增加550余万元。

更多地方则是以村为单位组建强村公司。

2024年9月30日,中山市印发《关于推动成立和发展强村公司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目标,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结合发展需要组建强村公司。

在中山市,村集体全资的强村公司占总体91.5%。除了村集体全资,中山还探索出“市属国资+镇村资源”“片区组团”等多种出资模式,整合资源成立强村公司。截至目前,中山全市已累计成立235家强村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近25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98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片区组团”模式组建的强村公司,助推了不少地方的连片发展。

比如,中山市板芙镇里溪村、金钟村及板芙镇属企业通过“片区组团”合作的方式,共同成立了强村公司——中山市板芙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

里溪、金钟这两个相邻的村,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两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必须整合资源才能形成合力。

“碎片化资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连片开发才能实现共赢。”板芙文旅公司总经理陈志涛坦言。

成立以来,板芙文旅公司累计盘活集体土地275亩,村民旧房屋及村委会物业共19间,年租金合计约150万元,成功引入了露营基地体验项目、葡萄园种植研学项目等,推动里溪村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选,极大地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

江门台山市广海镇鲲鹏村毗邻南海渔场,是江门最大的纯渔业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

2024年5月,在广府镇的扶持引导下,鲲鹏村、奇石村、中兴村、双龙村这4个地缘相近、资源相通、定位相同的村,共同创建了强村富民公司——台山市鲲鹏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跨村联营”的推行,让鲲鹏村从“单兵作战”变成“联合出战”,有了更多底气和力量补齐发展短板。公司购置二手吊车、招聘专业的吊车司机,承接吊蚝、清拆、农渔产品上岸装卸搬运等服务。成立一年后,公司实现经营收入20万元,收益除自留部分用于日常运营,剩余的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并按比例分红。

成长烦恼

强村公司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多元的经营模式等优势,迅速成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强村公司在广东快速发展的背后,各种挑战也逐渐浮现。

首先是人才短板问题。《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不少强村公司管理人员由村“两委”干部兼任,他们虽有情怀,但往往本职工作繁忙,且缺乏市场化运营公司的经验和能力。一位强村公司负责人就对《南方》杂志记者坦言,自己并非专业出身,且精力分散,难以支撑公司业务的长远拓展。此外,受制于成本压力,一些公司在初创阶段“无力开展社会招聘”,引入专业人才也就成了难事。

人才不足的问题,制约着乡村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与运营。不少强村公司的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中山市相关部门的调研指出,中山市部分强村公司的收益构成中,农村物业出租、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及土地发包等传统收入占比较高,收益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短板尤为突出。虽然有部分公司尝试农文旅融合,但也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局,如何持续吸引人流是关键挑战。

此外,融资渠道受限、资源整合乏力等问题也部分存在。一位强村公司负责人反映,由于公司资产规模小、抵押物有限,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大额贷款,制约了项目的拓展和升级;同时,部分地方由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分散在各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跨村甚至跨镇统筹。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在强村公司发源地浙江,一些强村公司还存在着公司资产管理混乱、收支不及时公开、利益分配不透明等问题,这也制约了强村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不过,广东各地也在积极探索解决路径,力求通过创新机制培育强村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3年,广东启动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3年为全省乡村培养超过1000名满足未来乡村发展需求的经营型人才。各地各部门也积极组织培训,并以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乡村人才发展。

汕尾陆丰市城东街道高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云棠,也是当地引进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在他的带领下,高美村以“股票田”方式集约规模经营高美茶,让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茂名市则全面推行村干部收入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各县(市、区)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允许村级集体从收入增量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

在融资方面,江门开平市红丰村发挥强村富民公司独立经济法人的优势,打破了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借贷的局限,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协议,成功申请该行全省第一笔集体经济信用贷款30万元,用于红丰强村富民公司项目运营,解决了发展中的部分资金问题。在中山,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市分行在中山市启动强村公司融资对接,组织多家银行走进乡村,把以往农民难以触及的信贷服务直接送到了田埂边。

在利益分配方面,《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广东不少强村公司在成立时已经明确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还通过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推行股份制改革等方式,保障村民话语权。

比如,韶关市规定,村集体投资设立强镇富村公司必须经过经济联合社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保障村集体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将强镇富村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形成的资源资产纳入“三资”监管范围,按“三资”监管要求进行严格监管,接受纪检和审计监督,保障村集体权益不受非法侵犯。


网编:李晓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