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南粤,抗战砥柱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发自广州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1938年10月,蓄谋已久的日军在惠阳大亚湾悍然登陆,广东抗战在硝烟中炸响。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孤悬敌后、鏖战华南”之志,开辟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的华南敌后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抗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华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广泛动员和组织民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抗战的砥柱。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德作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将“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列,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论断,是血火淬炼的历史定论,更是南粤山河永志的丰碑。
如今,南粤先辈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坚定信仰的忠诚品质、星火燎原的团结力量、笔墨为枪的文化抗战,更是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作用,成为传承红色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从游击作战到抗日劲旅
在日军铁蹄践踏华南大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拯救华南人民的责任”。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对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不断充实广东党组织的领导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壮大广东党组织队伍。
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下,广东共产党组织在香港成立“南临委”,在广州成立“市委”和“外县工委”。1938年4月,正式建立了以张文彬为书记的中共广东省委。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北迁韶关,在白色恐怖中秘密重建党组织。
面对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广东省委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隐蔽党组织,疏散党员,至1939年底,全省党员从2000人激增至1.7万人,为坚持抗战打下了组织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各地纷纷建立起人民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韩江纵队等抗日武装,被党中央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
华南抗日纵队规模小、力量分散,且长期孤悬敌后,但凭借强大的自主生存和独立作战能力,以小击大、以弱抗强,顽强守卫着华南战略要地,成为遏制日本资源输送及战略机动的重要力量。
东江纵队活跃在香港、广州周边及广九铁路沿线,琼崖纵队阻遏日军南下太平洋,珠江纵队扼守广州—香港走廊和内河航运,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屏障广西,韩江纵队连通闽粤赣边区,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联动珠江与西江。
这些分散于华南全域的抗战部队,有效牵制了日本南进的精锐部队,封锁了日军海上联络和资源运输要道,成为消解日本“以战养战”战略、加快侵华力量衰竭的重要支撑。
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纵队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广的主力部队之一,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它的成长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并最终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砥柱。
这支传奇的队伍在初创时期,面临着武器装备奇缺、人员稀少等困境,在中共广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从地方实力派和爱国人士处获取武器补给,队伍逐渐壮大。
发动群众,巩固敌后战场
创建抗日武装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广东党组织在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高度重视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工作。他们深知,只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才能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为抗日武装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才能在敌后站稳脚跟,长期坚持斗争。
华南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开展敌后抗日斗争中逐步开辟的战场,其范围包括东江、珠江、韩江、西江流域和海南岛、南路等地区70多个县及广西的部分地区,部队人数最多时达2.8万余人。
为了动员人民群众投身抗日斗争,广东党组织在根据地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他们通过减租减息运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民生,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在广东抗日救亡运动中,社会各界展现出深厚的爱国力量、深刻的民族觉醒,广州成为国统区除汉口外的第二个抗日救亡运动中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一批抗日救亡团体,例如救亡呼声社、广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广东妇女团体联席会议、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香港海员工会等,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向前发展。
华南敌后战场发挥了独当一面、影响全局的战略作用。中共中央曾高度评价:“自广州沦陷,迄今六年,你们全体指战员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天已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使我党在华南政治影响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统战创新,凝聚海内外
抗战爆发后,随着战局的区域性展开和文化人士的流聚,粤港逐步形成了广州、曲江、香港、东江四个区域性战时文化中心。为了唤起民族意识觉醒,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牢牢抓住文化工作者云集粤港的契机,领导文化人士创办进步报刊,组建文化团体,开展文艺创作,以独特方式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平津沪沦陷后,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大批文化人南下,聚集于香港、广州两地,抗战文化活动在南方蓬勃开展。
中共广东省委以《救亡日报》《新华南》为阵地,积极传播反逆流斗争精神。
抗日救亡运动在华南得到更大的发展,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岭东青年抗敌同志会等抗日救亡团体顺势成立。
华南抗日纵队在坚持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通过切断日军交通线、协助盟军搜集情报、积极营救国际友人等方式,积极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彰显了国际主义精神。
广东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建和领导了华南抗日武装,开辟和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彰显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成为华南抗战的坚强领导核心。
如今,南粤的红色遗迹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传承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广东省委(粤北省委)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的韶关,曾经灼烧天际的抗战硝烟早已散尽,那些革命英雄的故事,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昔日地下交通员跋涉的崎岖山路,如今被一条条钢铁巨龙贯穿。京广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使韶关可以一小时内直通粤港澳大湾区。
在广州的敌后战场,地下党员藏身市井的交通站和联络点,正以纪念馆、文化空间、研学路线的新生,将血色记忆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底纹。
在深圳,广东省临委领导下的东江纵队红色基因与特区精神一脉相承,革命先辈们抗日烽火中的青春热血,延续成改革开放后的传承。联通港澳,面向世界,是深圳这片热土一贯的底色。
通过对红色遗迹的保护、开发和活化利用,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