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红色文化轻骑兵 ———专访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红色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群众心里”,以轻量化形式,打破时间、空间与形式的限制,把革命文物、红色故事送到社区、学校、乡村甚至偏远山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传播难题
◎《南方》杂志记者/陈冰青 实习生/丁陆薇 林依晴 黄思凯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刘树强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轻骑兵”社会教育品牌开展5周年的重要节点。5年来,这支“轻骑兵”跨越珠江、长江、黄河三大流域,深入全国革命老区与红色遗址集中地,以创新形式激活红色资源,连接历史与当下。
“围绕红色故事的传播,探寻如何连接历史与当下,让伟大抗战精神与红色基因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
从“微视角”透视“大时代”,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
《南方》杂志:2021年首创“红色文化轻骑兵”时,是基于怎样的背景与思考?当时希望通过这一形式解决哪些红色文化传播的痛点?
易西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长期以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作为弘扬革命文化主阵地,主要依托主题展览与社会教育活动开展工作。但传统展览多局限于馆内或城市巡展,教育活动亦集中于馆内开展,受众覆盖面与影响力存在局限。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与观众文化需求显著提升,革命博物馆亟需守正创新,拓展展示平台、创新传播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色文化轻骑兵”应运而生。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红色文化走出博物馆,走到群众身边”。通过“流动展览+红色文化展演+互动体验”等轻量化形式,打破时间、空间与形式的限制,把革命文物、红色故事送到社区、学校、乡村甚至偏远山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传播难题。同时,通过“小切口、大主题”的内容设计,让红色历史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这就是品牌创立的初心。
《南方》杂志:如何将抗战精神与广东的地域文化相结合,让红色故事“更接地气”?
易西兵:广东是红色热土。全民族抗战时期,华南敌后战场与华北、华中并列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纵队(含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六支主力)作为华南战场的重要力量,其抗战历程既彰显了广东笃行实干、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革命文物与旧址承载着鲜活的革命记忆。如何讲好红色故事?我们的经验是“从细节切入,以人性共情”。如“我父辈的抗战故事”微视频系列,聚焦先辈家族记忆,不铺陈宏大战役,而是借一枚勋章、一个饭盒、一封家书等私人物品,由后人讲述曾生、钟明、饶卫华、黄旭、杨日韶杨日璋和英雄母亲谭杏、王侬和卢克敏伉俪等先辈的感人革命故事。这些“私人叙事”让历史从“教科书”变成了“身边事”,更能引起共鸣,更具有感染力、穿透力。
我们认为,平衡真实与通俗的关键在于“去标签化”。不用拔高语言,而是平实讲述真实抉择,以具体物件承载精神,让群众自然领悟革命艰辛与英雄伟大。《华南烽火 抗战丰碑》音诗舞剧演出时,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感动泪水,正是对我们“接地气”创作的最佳认可。活动既组织惠民演出丰富群众生活,也通过绿美乡村直播推介红色乡村文化与风物,始终贴近百姓需求。
从“馆舍场地”到“山河万里”,红色文化轻骑兵的跨界传播实践
《南方》杂志:“红色文化轻骑兵”区别于传统展览或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特色是什么?
易西兵:与传统形式相比,“轻骑兵”的特色在于“广”“活”“联”。“广”的意思指的是传播平台广阔,不限于固定文博场馆,而是扩展到革命旧址、乡村、社区、学校等场合,这样也让更多的村民、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变成革命文化、红色故事的受众,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纪念馆观众的广泛性。“活”的意义在于形式多元—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既有革命主题展览、红色文化展演,也有文物课堂、专题微视频展播,还有惠民演出、乡村直播;既有专家讲解、讲解员演绎,也有吸引群众参与红色故事讲述等互动体验活动。“联”就是多方联动,包括新闻媒体、高校、文艺志愿者团体、互联网公司,以及地方党史部门、革命后代、民间收藏者,甚至当地群众,共同挖掘和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弘扬革命文化。
《南方》杂志:5年来,红色足迹遍布全国。是如何规划的?选择革命老区、红色遗址集中地的主要考量是什么?
易西兵:过去5年,我们紧扣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资源(含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及相关学术积淀),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红色文化轻骑兵”活动。2021年聚焦广州起义部队花县改编为红四师的转战足迹,2022年追踪中华全国总工会驻地广州始迁线路,2023年以“一村一物一故事”为主题,2024年回溯1949年广州解放历程,2025年重走抗战之路。
选定主题后,我们同步策划活动形式,联动相关文博单位、革命旧址所在地党委宣传及文旅部门协同推进,确保活动既服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让红色故事浸润人心、革命文化广泛传播。5年来,足迹跨越珠江、长江、黄河三大流域,覆盖8省20余地市,深入10余个红色乡村,累计行程近2万公里。
选择革命老区与革命旧址所在乡村,核心考量是走进历史现场。既贴近革命事件发生地与革命人物出生地,让红色故事更鲜活、更具感染力;也通过直播等多元形式,同步宣传当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特产美食及非遗技艺,助力农文旅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
从“单向输出”到“多方共创”,红色基因传承的多元路径探索
《南方》杂志:如何根据不同群体(青少年、基层群众、党员干部)调整内容?哪些反馈推动了品牌优化?
易西兵:革命文化内涵丰富,其传播需注重“分众化”。近年来,我们的活动针对不同受众精准施策,面向青少年推行“体验式教育”,如携东江纵队文物仿制品进校园开设“移动的文物课堂”,结合VR还原战斗场景;开展“破解摩斯密码”活动,通过撰写抗战家书、绘制行军图深化历史认知;组织革命情景剧表演,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针对基层群众侧重接地气传播,以红色展演讲述先辈事迹,通过直播宣讲革命乡村历史。面向党员干部强化“使命教育”,依托主题展览、微党课、研学活动,引导坚定理想信念、扛起责任担当。
活动中注重吸纳群众反馈,根据基层建议在“勠力同心——粤港抗战史实展”中增设“图说历史”板块;采纳学校老师意见增加“红色知识闯关”“文物拼图”等互动游戏;回应地方需求在惠民演出中融入当地特色节目。由此推动活动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党员干部、青少年及群众不仅成为红色文化的接受者,更主动化身传播者与传承者。
《南方》杂志:接下来,博物馆如何持续升级这一品牌?
易西兵:不知不觉,“红色文化轻骑兵”活动已经开展了5年,成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品牌活动项目,先后荣获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2024年首届全国“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等荣誉,获得各级领导专家肯定、同行观众好评与社会广泛参与,我们备受鼓舞,亦深感责任重大。
“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革命文化弘扬任重道远。接下来,我们将系统总结5年经验、查补短板,精心谋划,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红色文化轻骑兵”。我们将持续深挖馆藏文物资源,聚焦重大革命事件与人物,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联动高校、文博机构、社会团体及企业,运用数字技术,面向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策划多元活动,构建“可复制、可迭代”的教育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从“阶段性活动”转向“常态化机制”,让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全民自觉。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