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薪火再燃 照见未来 —讲好红色文艺的“今天故事”

2025-09-01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李梦醒

用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的艺术方式手段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在作品中产生共情,珍惜当下,才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意义所在之一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7月25日,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式上映。影片以时代背景下南京的一家小照相馆为叙事载体,再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电影上映至截稿日,已经累计票房27.78亿元。如今,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逐渐突破了创作上的弊端,讲好故事的感染力越来越强,映照出当下红色文艺创作的“正”与“新”。

当历史照进今天

2019年起,导演王兆宇开始了纪录片的资料搜集、整理和拍摄等工作。整整历时3年,跨越5个省,寻找了46名相关人士,潜心制作的《樟坑径76号》于2022年11月正式发布。这是王兆宇跨界纪录片拍摄的处女作,这部还原“广东抗日航空英烈”陈氏兄弟陈桂林、陈桂民悲壮一生的电影,让不少观众落泪。

抗战题材文艺作品承载着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创伤和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经久不衰,历经沧桑而弥新。新中国成立后,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历史一度成为主流题材,其中不少作品后来被誉为“红色经典”。进入新时代,文化强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视域、新的主题与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践行,更为新时代文学敞开了宏阔的世界性视野和人类共通的情感结构。如今,电影、剧集、话剧、音乐剧、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创作,都呈现出新面貌和带来新体会、新领悟。

炮火中的课堂、祠堂里的实验、山谷间的合唱,让“教育救国”四个字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2025年8月公映的故事片《坪石先生》把镜头对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院校迁往粤北坪石办学的历史,以独特的“知识救国”视角,还原了一群教育大家在烽火中坚守教育阵地、延续岭南文脉的传奇故事。

近期,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由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广东广播电视台立项出品的80集文献纪录片《正义之战》登陆广东卫视。纪录片首次系统揭露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反人类的细菌战罪行与重庆大轰炸的惨烈,更超越国界,还原了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生命通道、美国“飞虎队”参与对日本侵略者作战并建立向中国运送急需物资的驼峰航线等史实。

舞台艺术则在“小切口”里爆发大能量。2023年首演的现代粤剧《东江传奇》以东江纵队营救香港文化名人为原型,把传统“排场”与现代谍战悬念嫁接,一经亮相叫好又叫座。

更具实验气质的是2025年8月15、16日登陆广东艺术剧院的大型交响诗画《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从《延安颂》到《红旗颂》,从《保卫黄河》到《我爱你,中国》,从《我在湾区想你》到《共同的希望》……经典老歌唱出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激昂新歌唱出新时代、大湾区的精神风貌。台上,音乐与影像交织,诉说着历史的壮烈与时代的奋进;台下,白发苍苍的老者与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并肩而坐,共同见证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

把抗战故事讲到城市心跳里

如果说舞台和银幕让抗战史“活”起来,那么近两年密集落地的展览与公共活动则让这段记忆“走”出去、“留”下来。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1935年12月20日)、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队歌》雕版印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徽印章……2025年8月26日,正在广东省档案馆展出的“旗展华南 砥柱中流—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上,汇集400余幅图片、50余件(套)实物展品及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共同拼出华南抗战的“高像素”现场:如首次展示的侵华日军“伪钞战”罪证、华南细菌战“波第8604部队”名册。

365幅黑白照片将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烈景象,凝固在方寸之间,收录于名为《废墟中的广州》的相册中。7月4日,德国青年奥斯卡·莱贝克不远万里,将这本珍贵的相册送回广州,捐赠给中山大学收藏。

“日军侵华 人民蒙难”“残暴噬城 广州沦陷”“花县失陷 惨遭蹂躏”……从2025年8月15日开始,由中共广州市花都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花都人民抗战历史图片展”在花都区国家档案馆举行。展览以“山河昭义 丰碑不朽”为主题,展出图片约130张,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特别是花都人民抗战的历史事实。

1924年7月,广东航空学校创办;1936年,该校并入杭州中央航空学校;其间,共招收8期学员,培养飞行员405人,涌现出众多为抗日而牺牲的航空英烈……在“南粤雄鹰—广东抗日航空英烈史迹展”中,分篇章详细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抗日航空英烈们坚决抵抗外敌、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光辉事迹。不仅如此,几个月来,主办方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宣讲英烈事迹、展演红色文化等形式,生动讲述了广东的抗日航空故事。纵观广东各地,都以鲜活生动的展览形式,将不屈不挠的抗战史呈现出来,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群体前来观展。

如何让红色文艺成为“顶流”

8月15日、16日晚,大型原创粤剧《烽火慈萱》在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塘村连续两晚登台。该剧以“东江游击队之母”李淑桓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深情讴歌她深明大义、先后将七个子女送上抗日战场的壮举。作为大岭山镇“八个一”系列红色主题活动及广东红色旅游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系列红色主题展演活动深度融入“粤游粤红”第三届广东红色旅游季主题脉络,以文艺演出和党史课堂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赢得了观众们的喝彩与好评。

近年来,广东省作协扶持推出一批抗战题材文学作品。2022年起就将抗战文学选题纳入广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风物”主题文学创作第一批扶持项目,其中钟二毛的长篇小说《东江纵队》已在《民族文学》2025年第4期发表,郭小东的长篇小说《受降地》创作完成,已改编为同名电视纪录片。组织30余名网络作家重走华南抗战路,陆续推出一系列抗战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其中水边梳子的《定风波1934》和三生三笑的《换人间!》均在起点中文网发表。

网络文学作品主旋律题材和红色展演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证明了传播方式、情感需求在红色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好的作品如何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对当下的创作者来说,角度更加别出心裁、创作难度也更大。“在当下的创作中,我们如何讲好故事,用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的艺术方式手段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在作品中产生共情,珍惜当下,才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意义所在之一。”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一级编导郭吉娜向《南方》杂志记者说道。在她看来,很多红色文艺作品有宏大叙事的结构,但作品往往很容易走入套路化,停留在宣讲口号式的层面去表达和理解大人物与事件背后的深刻意义。“这不是新时代观众们所喜欢的。选择小人物,小角度切口的创作题材,用‘讲人话’的语言方式更能为年轻一代的观众所接受和理解。让青年观众以‘我’的视角体验‘他们’的选择,从而深刻领悟当下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要提供更多平台和鼓励青年编剧、导演,演员参与创作,用他们的语言、审美、价值观重构历史,让同龄人讲同龄人的故事,更容易实现精神共鸣。”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