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答案
抗战胜利的历史丰碑,深刻昭示着坚强领导核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力量——这就是历史的答案
◎《南方》杂志编辑部
◎本文责编/蒋玉
“日本投降矣!”
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洲同庆,四海同欢。华夏儿女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从这里出发,中华民族开始了从屈辱走向光明的命运攸关的重要转折;从这里出发,中国共产党真正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强大政党。
这是一座丰碑,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用铁和血铸就的胜利丰碑;也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争铸造的精神丰碑。
历史不容遗忘,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铸成的不朽丰碑,依然闪闪发光,指引着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重要方向。
一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日军突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
东北危矣,中国危矣!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时,由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第十九路军奋起反抗,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精神。
但是,国民党政府却对日本的侵略行动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方针。在短短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历史证明:妥协和退却换不来和平,只会造成更大的民族屈辱。
1933年,国民党政府同日本侵略军签订了出卖华北主权的《塘沽停战协定》,强行解散了仍在顽强对敌抗争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企图逐步蚕食吞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由此开始了全民族抗日战争。
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一切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组织起来了,一切爱好和平、坚信正义的人团结起来了,中华民族精神大大地振奋起来。
在抗日前线,爱国军民积极杀敌。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接连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付出了重大伤亡,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奔赴抗日前线,逐步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苏南、皖南等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华南敌后战场,与华北、华中的抗日根据地一道,成为全国抗战的三大敌后战场之一,与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发挥出重要的战略作用。
五湖四海的英雄儿女共同汇集起抗日救亡的伟大力量。广大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很多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内地。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积极参加抗日战争。许多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大陆,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活动。海外华人华侨踊跃捐输,累计为抗战捐款13亿元(法币)、侨汇95亿元(法币)以上。
正如郁达夫所目睹描写的那样:“中国若果是一只睡狮的话,现在已经在张眼睛,振精神,预备怒吼了。”
4亿多中国人民的齐声怒吼,形成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大呵斥。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最早举起了反侵略的旗帜,最早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结局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亿多中国人民的齐声怒吼,代表了落后国家和民族面对侵略者的斗争与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但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勇气、毅力与牺牲精神,拖住了150万日军,有力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对外战略。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赞扬道,中国“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4亿多中国人民的齐声怒吼,让这个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中逐步觉醒过来。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我们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华民族以此次伟大胜利向世界宣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却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930余座城市被占,380万将士喋血疆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一个个数字,记录着这场伟大斗争的艰苦卓绝。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是什么让这个民族挺立?是什么铸造了抗战胜利的伟大丰碑?答案是中国共产党。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高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九一八”事变后两天,中共中央就响亮喊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口号。由党所领导的东北抗联,坚持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成为东北主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在抗日救亡呼声日益高涨的历史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顺应主要矛盾变化和民心民意,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努力斡旋争取国共两党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召唤起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众志成城,筑起了中华民族守土卫国的钢铁长城。
七七事变之后,面对穷凶极恶、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把主要力量放在占领区,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了过半日军和绝大部分伪军。在长达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党所领导的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提笔。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战场上成为砥柱中流,而且在精神上引领方向。百团大战的背后是《论持久战》等阐明的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战术;军民团结一致的背后是《黄河大合唱》等文艺作品唤醒的爱国热忱。特别是从1941年底开始的,由党所领导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共同推进的针对在香港爱国民主和文化人士的大营救,保存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精华,延续了华夏五千年文脉,更昭示着古老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就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一个个牺牲的共产党人背后,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凝聚。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作风、精神,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在困境中的生动写照,越来越多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中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这种希望,源自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走彻底的群众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显示出勃勃生机,党所领导的人民战争显示出实践伟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创历史伟业的根基,早在此时已经奠定。
三
历史长河滔滔不绝,精神薪火代代相传。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撑,更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凝结而成一个铭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朽名字—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是一座历史丰碑,更是新时代每一位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精神图腾。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和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方能将精神伟力转化为奋进实践,在民族复兴的航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伟大抗战精神,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当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华夏大地,亿万同胞将“小我”融入“大我”,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绝,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汇聚成挽救危亡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将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体现为立足岗位、奋发有为的责任担当,体现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体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行动。
伟大抗战精神承载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英雄的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家国的长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外部势力的围堵打压,面对强权政治的霸凌行径,面对某些国家“教师爷”般的颐指气使,要将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体现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被杂音干扰、不为压力所屈,始终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在压力面前挺直脊梁,让中华民族的尊严与骨气,在新时代的风浪中愈发挺拔。
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也是一场意志与信念的比拼。中国人民没有被残暴的敌人吓倒,没有因一时的挫折而气馁,反而愈战愈勇,最终赢得伟大胜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要蹚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科技需突破“卡脖子”、打赢“攻坚战”。要跨越这些前进路上的“平型关”“黄土岭”,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敢于向难题亮剑,勇于向瓶颈冲锋,努力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伟大抗战精神闪耀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尽管战争异常残酷,环境极端恶劣,中国人民追求光明、夺取胜利的意志从未动摇。正是凭借这般如韧竹、似磐石的坚定信念,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将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体现为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根基,做到不急于求成、不贪图虚名;体现为保持“久久为功”的恒心,一代接着一代干,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前进。
四
“一个铭记来路的民族必将走得更远,一个传承精神的民族必将立于不败之地。”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宝贵遗产,更是新时代斗争实践的精神动力。
抗战胜利的历史丰碑,深刻昭示着坚强领导核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力量—这就是历史的答案。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坚强领导核心掌舵领航,要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升华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四个意识”校准方向、以“四个自信”坚定底气、以“两个维护”践行使命,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确保党始终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我们的先辈用鲜血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让中华民族迎来了命运的转折。“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自此成为刻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深刻记忆。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面对外部势力遏制打压不断,是退让妥协还是坚决斗争?是依靠外援还是自立自强?抗日战争的胜利应该能给我们足够的启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将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点牢牢放在自身力量之上,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发创新意识,锻造创造能力,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复兴根基,让自强自立的民族脊梁挺得更直,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从青纱帐里百姓的踊跃支援,到敌后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深,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无私奉献,为抗战胜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同样要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让民族复兴之路拥有最坚实的群众根基。
抗战精神还蕴含着国际主义情怀和追求和平的坚定信念。当我们看到中国远征军不远万里入缅作战,解盟国军队之围;当我们看到飞虎队跨越大洋、穿行山间,为我们送来宝贵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中国军民在面对日寇强暴时仍对每一位帮助抗战的外国友人、友军伸出援手,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我们无不感受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文明力量、正义力量。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实践,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精神的力量代代相传。80年前,中国人民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指引,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深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勇前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执笔/黄曦 李育蒙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