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百千万工程”启新程

2023-02-27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郭佩霖 温柔 史成雷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乡村面貌、公共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等差异明显。近日,广东吹响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角,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蕉岭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蕉岭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东莞“美丽圩镇〞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图为滨海景观活力长廊。东莞城管/供图

东莞“美丽圩镇〞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图为滨海景观活力长廊。东莞城管/供图

◎《南方》杂志记者/郭佩霖   温柔   史成雷    发自 广州、东莞、梅州

◎本文责编/赵媚夏   郭芳

千百年来,城市乡村迥异。如何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之路?近日,广东吹响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角,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举全省之力全面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袤的农村大地肩负起新的使命,跃动起新的希冀。

众所周知,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经济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但广东57个县(县级市)中,只有博罗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列第81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基本省情。

“到2035年再造一个新广东”,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珠三角不行,光靠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也不行,必须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正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关键抓手。

现代产业园,拉动农民致富

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兴才能经济强。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梅州蕉岭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

据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崇文介绍,2017年以前,因为种粮经济效益低,且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们普遍不愿意种米,村里出现了部分撂荒地。

产业园建成后,通过土地流转、发动当地种粮大户、保价收购等举措,带动了一批企业、种植大户和小农户共同发展丝苗米产业。

蕉岭县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了蕉城、长潭、三圳和新铺四个镇,总面积398平方公里,水稻种植面积达10.5万亩。据统计,目前产业园具有5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种植示范基地24个,1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种植示范基地14个,2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种植示范基地8个,500亩以上标准种植示范基地2个,1000亩以上标准种植示范基地1个。随着规模化标准种植示范基地的建成,产业园辐射范围内的乡镇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也逐步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打开手机,稻田里的各项数据一目了然。”温崇文说,“依靠数据采集设备、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构建起的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一直是产业园建设的重点之一。信息服务平台囊括了品牌宣传、全程溯源、产销对接、大数据分析等功能。”通过数字信息,产业园的种植户、丝苗米采购商、农业专家等均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智慧联动。

蕉岭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表示,自丝苗米产业园建设以来,蕉岭县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不断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希望的田野发生着深刻变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事实证明,五谷丰登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农业科技和综合生产力的提升。今天的岭南乡镇,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政策的促动下不断涌现。

英德红茶产业园,建设区域化红茶加工服务中心5个,建成5条自动化红茶生产线,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年产能约2250吨。其中,广东英九庄园、英红农夫等企业的智能生产线,通过搭建数字模型,形成智能加工识别系统,显著提高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37.18亿元。

江门市新会区陈皮产业园,通过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等,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由2016年的3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45亿元。

茂名市荔枝产业园,通过荔枝品种改良和建设深加工、田头小站冷链等,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荔枝产业助力茂名农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湛江市徐闻菠萝现代产业园,菠萝种植面积23.6万亩,占全县菠萝种植面积67%。产业园内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38家。菠萝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户近5万户、带动劳动就业约14.6万人。

韶关市翁源兰花现代农业产业园,兰花种植面积3.5万亩,兰花产值超3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产业园拥有兰花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产业链条完整,电商新业态成功崛起。

湛江市深海网箱产业园,在徐闻西连、雷州覃斗、遂溪草潭、坡头南三岛四大深海网箱养殖规划区域,规划建成11个深海网箱养殖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全市累计新增深海网箱近500个,新增深海网箱养殖产量4万吨以上,新增年产值近6亿元,深海网箱养殖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

据统计,广东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累计培育“粤字号”农业品牌2266个,打响广东荔枝、梅州柚、徐闻菠萝、翁源兰花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8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57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基本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各地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提高。岭南特色现代农业逐步向多元化、高质化转型发展。

产业转移,提升县域经济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县域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县域”一词出现了13次。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广东将推动县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增强县域造血功能,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承接载体。”

清远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典型例子。广清两市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为主阵地,积极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等合作共建模式,推动两市产业链融合,共同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累计引进项目超600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合作共建园区取得的成效与广州帮扶力度密不可分,也与清远市政府主动承接、靠前服务密不可分。

实际上,在产业转移的推动过程中,粤东西北的城市也面临着省外城市的竞争。因此,能否做到高水平承接产业,成为关键。

2020年初,洛科威广州工厂搬迁项目涉及投资总额约4.8亿元,占地98.66亩。彼时,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项目土地征收进度、指标落实等都推进缓慢。清远市、佛冈县及广佛产业园各级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摸清项目搬迁和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例如,为解决永久用电问题,清远市、县、园区、供电等部门“五线”联动,严格要求各方面按时间节点,推进永久用电线路建设。园区坚持企业为本,自筹400万元接通园区红线至企业红线之间的供电线路。为解决环评、能评批复,清远市积极协调省发改委和能源局,采用等量替换等方式得以通过。

此外,清远多次出面协调省、市外办出具了10多批30人的外国人来华邀请、通过省外办争取大使馆及时签证,促进外国专家及早来华调试设备,对推动该项目按时投产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2年12月9日,洛科威清远工厂正式投产。新厂预计达产产值5亿元,是广州旧厂年产值一倍多;预计年税收1000万元,是广州旧厂的两倍以上。清远主动承接,靠前服务,最终实现了企业和地区的“双赢”。

应当说,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实现产业共建、产业共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

“美丽圩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岭南圩镇,四季常青,一些变化已悄然发生。驱车在东莞黄江镇、东坑镇、大岭山镇……随处可见干净清爽的街道、整洁有序的垃圾收集点、设施齐备的新建公园、车位充足的停车场。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乡村面貌、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多个方面差异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等严重落后于城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圩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广东将“美丽圩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据东莞市住建局有关人员介绍,东莞市采取“镇村同治”的方式,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34个镇街、园区的576个有属地的村(社区)100%达到“宜居圩镇”标准,被广东省评为“美丽圩镇建设”专项工作优秀地市。

在建设“美丽圩镇”过程中,东莞各镇街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各种元素融入风貌带建设当中,既看见山水,又留住乡愁。如东坑镇的丁彭黄“山水新天地”特色连片示范区,樟木头集客家风情、绿色生态、农业休闲等元素有机结合的风貌长廊,长安“绿道之城”风貌带,洪梅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一大批美丽圩镇风貌带绘就出城市新的风景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走进云浮市天堂镇,“饮干净水、走平安路、住宜居屋、办舒心事、做文明人、让老少乐”正展现着一个高品质镇村生活圈。

自美丽圩镇创建行动开展以来,云浮市各镇不断推动圩镇生活品质提升。首批10个示范镇累计新铺设排污管网5.6千米,配备了一批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设备,完善了停车位8000多个,规划改造升级卫生院5家、新增床位约550个,改造和新建文体广场13个,各项公共配套设施正在不断升级完善。

韶关分类建设“美丽圩镇”,着力补齐圩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成功打造翁源“兰乡古韵”廊线等一批“四沿”区域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及“五彩瑶乡”“丹霞彩虹”等7个示范片。

揭阳市灰寨镇以岭南特色风格民居建筑为基础,实施农房管控与风貌提升示范带项目,对古建筑群进行活化,让古村镇焕然一新。

可以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乡村,是公共服务普惠可及的乡村,是广大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是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乡村。

岭南春早,万物锦绣,未来伴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稳扎稳打、久久深入,沿袭千年的城乡传统观念,终将出现根本转变。


网编:李晓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