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精气神是广东的宝贵财富
改革精气神贯穿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是广东形象的集中呈现,不断为广东改革开放成功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 “拓荒牛”铜雕,是特区精神的集中体现。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举行新中国首次士地使用权公开拍卖会。
◎蒋积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责编/李育蒙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是人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三件宝,精充气就足, 气足神就旺。把精、气、神合在一起使用,就是“精气神”。“精气神”指的是人生生不息、奋斗自强、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内在品格修养的外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回首广东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精气神既是对广东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广东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集中展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折射出广东人民对待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社会共识和精神风貌,是广东改革和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解放思想、敢为人先
近段时间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精气神”,道出了广东改革开放制胜的法宝。改革精气神的深刻内涵引人关注和思考。
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魄力和闯劲。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敢为人先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和行为表现。细细品味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背后又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可贵的担当品质。
1978年,习仲勋同志初到广东,面对凶猛的“逃港潮”和“鱼米之乡没鱼吃”的尴尬境地,指出“一定要解放思想,搞社会主义不是贫穷,要尽快提高生活水平”。1979年4月,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习仲勋等向中央“要权”,提出要先走一步,争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得到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支持。在谈及名称时,邓小平拍板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和“杀出一条血路”的魄力,率先改革开放,率先创办经济特区。深圳蛇口开山炮犹如一声春雷,打破了沉闷和压抑已久的气氛。惊醒的广东人民开始在改革开放的路上“狂飙”,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与改革开放初期一片片“处女地”亟待开发的景象相映射,“杀出一条血路”集中代表了广东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精气神,表现为敢于冲破思想禁锢的勇气和魄力、敢为人先的闯劲儿和拓荒精神。
不懈奋斗、务求实效的实干风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了想法,就要实施。坐而论道,于事无补。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在中央的支持下,创办了经济特区。这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经济特区怎么搞,改革开放怎么推进,依然需要敢闯敢试这股劲儿。但是,仅有这股“闯”和“试”的劲儿还不行。
成功源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国内外对于经济特区、私营经济、市场经济的质疑以及“姓社姓资”的争论,广东的态度掷地有声,既不争论,也不走回头路,而是抓紧时间干,始终呈现出不懈奋斗、务求实效的实干风貌,彰显出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精气神。以南海、东莞、中山、顺德为代表的广东“四小虎”,抓住机遇,各展所长,在改革开放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都代表了广东“实干”的精气神。
广东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实干,这也是广东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字招牌,很多外地人来广东考察,首先感受到或者津津乐道的就是广东人的实干氛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人们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标语口号,就是广东人实干风貌的最好注释。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气度和胸怀。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充分展示了面向世界的眼光、包罗万物的气度、博采众长的思维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改革开放前后,以“太平手袋厂”为代表的“三来一补”的经营模式在广东极为盛行,这种中外双方各取所需的做法,是广东对外开放和合作共赢的最初表现。
1989年“百万民工下深圳”,让深圳成为外来工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彰显出广东的包容和气度。这种气度成就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眼光和格局,使这座城市一直保持着创新和发展的活力。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广东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1995年,广东进出口商品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到了1997和1998年,尽管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广东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仍然超过40%。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在对外开放的路上,广东又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作为重要方向,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不断升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健全,在更多的领域允许外商独资经营,彰显出对外开放的决心。广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包容的胸襟和气度传递出不一样的精气神。
无数的科创梦想正在粵港澳大湾区萌芽。图为广州燃石医学的操作员进行样本检测。南方日报/供图
勇挑重担、敢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经济遭遇严重衰退,中美经贸摩擦向纵深发展,香港“修例风波”就发生在身边,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广东首当其冲。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关心和关注广东的发展,每逢关键时刻总是为广东发展把脉定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广东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底,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现出勇挑重担、敢于创新的担当和锐气。挑重担、敢创新成为新时代广东精气神的鲜明代表。
实际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也包含了“创新”的意蕴,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来看,“闯”更多的是一种胆识和魄力,敢于突破前人未曾涉及的“盲区”“禁区”和“难区”。而今天,创新日渐成为广东改革发展的一种常态。在观念层面上,敢于突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在制度层面上,坚持守正创新,勇于制度创新;在科技层面上,以实体经济为抓手,坚持制造业当家与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从“闯”到“创”,也意味着改革方法论的变化。广东曾经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典范,“闯”和“试”是走向成功的基本经验。但在改革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凡属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将改革创新置于法治的轨道。
改革精气神是广东形象的集中呈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性活动。所谓“能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精神状态,干事创业没有一股精气神是不行的。改革精气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岭南文化锐意进取的传统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力,造就了大批敢于创新、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们,为改革精气神厚植了滋长的土壤。而广东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丰富实践,又在传承先辈们精气神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特点。
广东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改革精气神也因为不同时期“精”和“气”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神”。但总体而言,改革精气神贯穿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是广东形象的集中呈现,不断为广东改革开放成功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当然,广东在改革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迷茫和困惑。如,当经济特区在政策红利上已经不具明显的“人无我有”的优势后,经济特区前行的方向究竟在哪里?面对这样的疑惑,只要精气神没有丢,只要勇挑重担,解放思想、敢闯敢试、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开放包容、敢于创新,改革开放总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改革精气神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其地位和价值是被历史证明过的。
精气神只有不断传承才有价值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决定全局,今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要求广东“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和奋进之路。
路已选好,精神状态决定事业成败。回望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精气神,尽管摸不着,甚至看不到,却神奇地涌动于人们的血液中,并在一代代广东人的传承中,推动改革开放一路前行。因此,精气神只有不断传承才有价值,也只有在不断传承中才能得到永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接连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机遇,部署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广州期货交易所、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等重要项目,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端平台,注入了强劲动力。有了这样的平台和使命,以闯劲闻名的广东,没有理由不振奋精气神。
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在工作上表现出精神懈怠、庸懒无为的状态。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精气神,必须准确理解改革精气神,必须立足新的实践弘扬精气神。从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改革精气神实际上蕴含着“包容”和“弹性”的因素,在敢闯敢试中留有一定的弹性或试错空间。这一点对于克服基层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懈怠不前、碌碌无为的问题,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面对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只要党员干部思想解放、开拓进取,企业敢于创新、百折不挠,人民群众勤劳朴实、向上向善,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新路径,激发新动能,实现新突破,勃发新气象,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