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在大山里传导爱与希望

2022-08-22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秦意君

冯雅琪参与“乡教计划”支教期间,成为孩子们信任的大姐姐。

冯雅琪参与“乡教计划”支教期间,成为孩子们信任的大姐姐。

30年来,广东希望工程锚定乡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也将把这样的希望传导下去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实习生/秦意君 通讯员/岳青基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林若川

当“98后”冯雅琪参加希望工程的时候,身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现在不是人人都有书读了吗?

提到希望工程,大家最熟悉的是那张《我要上学》的“大眼睛”照片。在共青团中央大力支持下,广东自1992年正式实施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已实现孩子们上学“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变革,希望工程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使命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

冯雅琪参与的“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以下简称“乡教计划”),是新时代广东希望工程的特色品牌项目之一。项目每年招募优秀青年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到粤东西北以及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进行为期1至3年的支教服务,在乡村投身教育振兴。

一个志愿者,照亮一群孩子,影响背后的家庭……大山里的学校,从课堂出发,展开了爱与希望的传导。

大山里的“点灯人”

2020年夏天,冯雅琪带着简单的行李,坐上高铁再换乘中巴,沿着公路走过大块稻田,来到茂名高州市曹江中心学校。

作为一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到边远山区的乡村小学任教。这里面临着严重的教师短缺,一位老师通常要身兼数职,冯雅琪既当英语老师又当语文老师。22岁的她踌躇满志、勇挑担子,甚至还带着一点兴奋。

但这一心态很快就“崩”了。

初次见面,冯雅琪精心准备了见面游戏和小礼物,希望和大家成为朋友。然而四年级的几个孩子却给了她“惊喜”:给老师取绰号,在教室里打篮球,不愿意交作业,把作业本撕碎……

“怎么是这样的?”一开始就遭遇这样的“下马威”,冯雅琪感觉很无力,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放眼一看支教才刚开始,她不甘心,不相信这几个顽皮孩子就是“爱的绝缘体”。

希望工程没有让年轻教师孤军奋战,充分运用共青团组织动员优势,及时整合资源为新手教师提供岗中培训,老教师来传授经验。其实这些看似倔脾气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无理取闹”,都是希望能够被人关注到。

那就从家访开始。最近的学生家就在学校附近,冯雅琪主动上门;最远的骑摩托车要半个小时,冯雅琪打“摩的”去;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冯雅琪便电话联系。

其中有个男孩子小陆,经常打架、出言不逊,跟人相处起来常常“火星撞地球”。冯雅琪在联系他的父母时发现,小陆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打起架来那么狠的一个男孩,却每次都会哀求爸爸妈妈不要离开,还会在电话里哭得稀里哗啦。小陆父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却迫于生计无从陪伴,无力改变。

经过多次家访,冯雅琪意识到小陆其实是个很在意他人评价的孩子,她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他、在家访时表扬他,引导孩子的家长欣赏自己的孩子:“他慢慢软下来了,是个吃软不吃硬的小家伙。”

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就像在孩子心里点亮了一盏灯,这盏灯也会传递到其他孩子的心中。

每天相处下来,几个班100多个孩子也慢慢接受了这个新来的大姐姐老师。学校通过希望工程其他项目获得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了大批新书,冯雅琪就带着孩子们一起装扮阅览室,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打开更大的世界。

“80%的孩子都会有明显变化,他们对知识有了更大的好奇,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自觉投入学习。”她说。

今年6月,两年支教结束后,冯雅琪决定继续做老师,去考教师资格证。在给妈妈的视频里,她说:“教资考试面试的时候,我眼前还能看见曹江小学的孩子们,听到他们百灵鸟一样的抢答声音。”这两年的支教生涯,照亮了孩子,也点亮了她自己。

这样的点灯人还在一茬接一茬地薪火相传。“乡教计划”聚焦位置最偏远、教育最薄弱且老师最紧缺的学校,有针对性地改善粤东西北地区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累计帮扶留守少年儿童超20万人次。

素质教育“热”传导

如果说冯雅琪任教的语文和英语,在乡村教育还被家长视为“必需品”,能够获得一定的支持,那么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王晟执教的美术课,则一度被家长看成是“没什么必要”的“奢侈品”,历经了更为曲折的“落地”。

2019年,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赤岭小学洋水岭校区迎来了学校的第一位美术老师。这个学校只有85名学生,当地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去镇里上学,每天骑摩托接送,而留在这个学校的都是农民家的孩子。

王晟从广州过来,路途遥远,但行囊里的画材都保存得好好的,这是他带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家长们听说来了高材生,一打听,还有点失望,怎么来的是美术老师?孩子书读得下去就好了,以后中考高考又不考美术。

但孩子们可不这么想。

在音体美教育资源严重缺失的乡村,王晟的美术课成为最受欢迎的课。一开始学生们只是抱着“美术课更轻松”的心态,慢慢地,他们对这样别开生面的课充满了期待。

王晟常常带孩子出去写生,有时他们去田埂上,遇到村里的阿叔牵着一头牛,王晟便鼓励他们去摸摸牛,画下来。王晟告诉孩子们,在上学路上收集自己喜欢或特别的叶子,带到画室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在王晟的引导下,孩子们眼中的乡村世界逐渐大放异彩,他们知道自己从小住的房子,原来属于岭南建筑;知道一片叶子从抽芽到化为泥土,第二年农民又在土上播种。

学生刘子恒画下家乡的美景,在南粤古驿道第二届少儿绘画大赛中拿了一等奖。校长开车带着他从湛江到珠海去领奖,这也是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看见大城市。刘子恒在日记里写下了“希望以后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去看看”的梦想。

学生的变化也打动了家长,孩子的画和奖状享受“同等地位”,被家人骄傲地贴在墙上,美术给孩子带来的自信和改变,也被家长们认可了。美术课从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变成学校教育里的“必需品”。

“现在教育改革开始重视‘美育’的作用,美也是可以育人的。孩子们通过发现乡村的美,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发现美的眼睛,内心世界就能更加温暖丰富,这种温暖也是可以传递的。”王晟欣喜地看到,在这个小村庄里,美的感染力,从学生到家长完成了“热传导”。

与时俱进,推进教育均衡化

缩小教育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化,这是希望工程一脉相承的基因。

1992年,希望工程落地广东。次年,第一所希望小学在梅州五华县拔地而起。30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硬件设施提高、失学辍学基本上绝迹,但当下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仍然存在,广东偏远地区乡村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的困境。

根据省教育厅统计,粤东西北地区教师结构性缺编情况比较突出,音乐、体育、美术三科教师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缺额超过30%,在贫困村更是超过70%。

“我们走访了很多乡村学校,硬件水平都不差。这么多年的建设,让城乡教育的物质水平拉近了,但精神层面的鸿沟仍然存在。希望工程与时俱进去解决这些问题。”广东省希望工程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阳平介绍,2015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农村基层,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等组织共同发起“希望乡村教师计划”。

截至去年,“乡教计划”累计选派4262名志愿者到粤东西北地区12个地市1670所乡村学校,为超过54万山区学生提供服务。

服务于潮州市饶平县下寨小学的许锐锋老师,他带的16名毕业班学生中有4名考上县重点中学,是该校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位于韶关乐昌市廊田镇的白山小学,由于志愿者的加入,教师平均年龄由51岁降到37岁,还建起了“希望图书室”。

潮州市潮安区田东小学一度仅有5名在岗教师,学生流失严重,濒临关闭。支教志愿者到来后,不少学生“慕名”转学回到村里读书,学生人数15年来首次实现增长。

30年,时代在变,乡村在变,希望工程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变,但它连接爱与希望的“恒等式”一直没变。

它锚定乡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时代同步、与青春共舞,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点亮了许多学子和家庭的希望,也把这样的希望继续传导下去。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