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

2024-01-31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曹宗平 曾志彪 郭宇驰

合理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项全局性、紧迫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曹宗平(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志彪(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郭宇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李育蒙

“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为我们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广东牢牢抓住“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平台建设机遇,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实现量稳质升。但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发展差距仍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制约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因此,合理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项全局性、紧迫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合理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任重道远

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以更大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从省内来看,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在客观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虽然广东对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布局、项目布点已经给予大量的政策倾斜,众多产业合作园已经在粤东西北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是这些园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除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已初步实现产业共建之外,其他地方更多仍处在产业转移层面。单向输送的更多,双向合作的较少,尚未实质性地建立起由“输血”转变为“造血”的功能机制。协同发展机制尚未深度性构建,成为广东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中一道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城乡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一方面会导致粤东西北农村地区居民在收入分配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消费潜力难以充分释放,从而限制当地产业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优势资源的外流也会使得这些地区在布局一些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时受限,从而降低了区域和城乡之间产业的融合程度。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在推动“制造业当家”过程中,也要着力改变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不利情况。例如,在高端芯片、精密轴承、工业软件等关键产业链环节,广东仍高度依赖进口,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能力不足;广东中小微企业居多,龙头企业占比较少,尤其是制造企业龙头仍需加强,仅有8家制造企业入围世界500强。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产业集群多处在中低端水平,与珠三角核心区相比整体竞争力不强。作为广东立省之本的制造业,在区域产业优化布局和高质量发展中依然任重道远。

积极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区域协同融通和陆海统筹联动,推动珠三角地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联动发展。

要强化统筹谋划,发挥省级层面在产业布局、要素配置、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协调作用。要基于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和有序指引各地进行产业布局,使得各地的产业既能契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又能嵌入广东全省的产业布局中,形成有效合力;同时维持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差异化发展,推动要素流入配置效率最高的产业中,重点支持珠三角核心区的重大产业项目,帮助扶持粤东西北地区的适宜产业项目;保证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实时监督和及时矫正产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

要深化对口帮扶。明晰对口帮扶中单方面输送的问题,吸纳和借鉴长三角地区的缩差经验,开展结对合作帮扶,实现由产业转移向产业共建转变;积极探索产业共生发展模式。省域内各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存在着产业发展上高度互补的需求,完全能够基于互补性找到共同利益交点,从而推动结对地区间联动发展相关产业;实施园区共建发展模式,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开展产业飞地,把珠三角核心区的适宜产业引入粤东西北地区,不断提高产业布局带来的综合效益,激发粤东西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要坚持先立后破。在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推动省域协调发展政策过程中,要遵循先立后破原则,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模式正式形成之前,对改变旧动能和打破旧模式,要慎之又慎,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盲目一刀切。“破”就是要目光长远,把握好新旧动能之间的顺畅切换与新旧模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尽量减少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震荡和冲击。无论是相关方针政策的调整,还是具体改革举措的推动,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则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构建全省协同发展新机制,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有利契机,统筹布局新产业项目、合理安排珠三角核心区传统产业有序转移与外围区的合理承接,推动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

要深化城乡分工协作。珠三角核心区要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能力,提升全省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参与程度。粤东西北乡村地区要规范农业的生产经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延展农业的产业链,将农村金融、休闲旅游、非遗文创、电子商务等纳入乡村产业体系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夯实乡村地区对核心城市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要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快推动城乡资源一体化,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指导等基本公共服务,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帮扶政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健全城乡融合保障机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助推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提高产业核心能力。例如,要强化培养专门的产业人才,推动珠三角核心区高校同粤东西北地区高校联动发展,设立分校或者建立师生交流制度,为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培育优秀专业人才,厚植产业发展根基,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推动龙头企业与粤东西北地区企业合作,推动制造业尤其是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要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增强粤东西北地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以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移。通过制定差异化的区域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和产业准入政策,梳理和辨识珠三角核心区资源消耗较大、产业关联度较低、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推动这类产业率先有序转移,实现珠三角核心区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的共谋共建。

要以要素激励加快产业转移。推动资源、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产业转移中加速流动,降低珠三角核心区转移企业在粤东西北地区的用地成本,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对优势资源和能源的就地开发、使用和增值,最大限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产业转移乃至产业共建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要以区域聚集为载体,促进产业布局。珠三角核心区可以基于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快形成高端产业集群,粤东西北地区则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形成能源产业集群和园区。通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向海外进行适度规模的产业转移,同时吸引和接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高端产业,加速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高水平的全球化合作。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