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智慧应急应成为广东应急管理的建设目标——专访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

2021-09-22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刘艳辉

  ◎《南方》杂志记者/刘艳辉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李焱鑫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广东多地以智慧应急建设为抓手,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教授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显著标志的智慧应急,成为现代应急管理的普遍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必须进一步转变技术运用的理念,夯实数据治理基础,推动智慧应急建设从技术驱动向业务应用驱动转变。同时要尽快补短板,全面提升基层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构建智慧减灾体系

  《南方》杂志:近期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形势严峻,多起事故和险情为广东应急管理带来哪些警示?

  蔡立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及广东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毗邻港澳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广东应急管理必须走在全国前列。近些年来,“非典”、南方冰雪灾害、台风妮妲、台风山竹等无数次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都为我国现代应急管理提供了成功处置应对的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近期广东及全国自然灾害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各级地方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积极主动地将教训凝练为知识、将知识转化到应急管理制度和具体的措施与行动上,充分体现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全面履行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政治责任的自觉性。

  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发展思想,自觉地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政治责任来全面履行,树立底线思维;二是要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包括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与应急管理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综合性与专业化相结合、政府应急救援力量与社会应急救援相衔接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和供应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三是要深刻把握自然灾害事件生成、发生、发展、演化、爆发和衰退的自然规律和生命周期,将应急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这个环节上,加强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安全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等日常性的预防工作,提高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四是要依靠科技力量,全面创新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要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普遍深度地应用到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应急指挥决策等业务中来,构建智慧减灾体系。

  打破数据“条块分割”

  《南方》杂志:目前多地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大力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堵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立辉: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等有关重要论述精神,以智慧应急建设为抓手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待于进一步转变技术运用的理念。到今天,新技术对我们来说并不只是一种外延式的工具,而是已经对我们的管理思维、管理方式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因此,如何将新技术及其应用融入组织发展中、进一步深化数字政府改革,通过技术应用倒逼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健全完善,这才是指导技术应用的重要理念。

  第二,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资源分散和不能充分共享的瓶颈没有打破,严重制约和阻碍智慧应用。因此,数据治理仍然是智慧应急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智慧应急建设需要从过去的技术驱动改变为业务应用驱动。由此,需要科学梳理应急管理业务,包括参与应急管理的主体、业务分工、流程,这样才能实现任务分工明确化、行为程序化、信息处理精细化,指挥应急系统才能发挥效用。

  《南方》杂志:智慧应急是大势所趋,但对通信网络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怎样避免在极端情况下被“打回原形”?

  蔡立辉:以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显著标志的智慧应急,成为现代应急管理的普遍模式,对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但在突发事件作用下可能导致停水、停电,出现通信中断、网络失灵等情况,这样就会导致智慧应急模式处于瘫痪状态。必须针对这种状态做好应急预案及防范准备工作,研制生产避免这种状态出现的各种产品。在处置预案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处置所需要的水、电等动力保障、通信保障,强化重点单位都建立备用电或发电设施设备;强化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的移动通信保障。目前,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无人机投入应急救援,既可以巡查监测和收集采集信息,也可以充当照明,还可以充当基站发射信号。

  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

  《南方》杂志:目前制约应急响应能力的一大短板,是基层基础薄弱。如何有效补短板?

  蔡立辉:当前基层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基层应急管理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组织机构、人员等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充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能力薄弱,应急保障能力比较缺乏,应急救援力量没有专业化,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乡镇街道作为第一现场处置人却无力开展处置,严重制约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基层(尤其是乡镇街道)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补短板。一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延伸和深化基层应急管理改革,健全机构,科学配置乡镇街道职能,进一步明确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重点履行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实施公共管理、组织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职能;二是健全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包括健全应急管理统一领导机制、协同高效的联动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协同应对机制;三是完善基层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保障体系,包括进一步充实乡镇街道编制资源、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装备和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加强财政保障,强化数字政府在基层的全面应用和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基层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学科

  《南方》杂志:当前应急管理人才短缺,培养任务紧迫。作为全国首个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您认为现代应急管理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

  蔡立辉:应急管理对象的广泛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的复杂性,多种突发事件的叠加耦合,决定了应急管理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才也应当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不同环节、不同性质工作的“应急人”,应具备不同的知识和能力。一线救援处置的操作性技能型人才,需要强调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兼修应急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由职业技术学院来培养;救援过程中涉及的高专业性、高技术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强调以应急管理专业技术知识为主,复合融合管理知识,应由高等学校理工科来培养;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对参与现场救援处置的各类人员进行应急决策指挥和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需要强调以综合管理知识为主,复合融合专业技术,应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来培养。由于应急管理的特殊定位和使命,应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纪律严明、对党忠诚、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品德。因此,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思政为引领、以综合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兼修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和目标。

  要科学构建应急管理学科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正确处理应急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学科和“产学研用”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协调育人机制,推进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和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