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参事圆桌会 广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及思考

2025-07-19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刘洪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随着“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广东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乡村“短板”变“潜力板”将逐渐彰显

◎刘洪盛(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委农办原副主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成员、副主任) 

◎本文责编/郭芳

乡村振兴,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而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广东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着力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成为当前广东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24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29元,其中超过两成来源于乡村特色产业。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乡村“短板”变“潜力板”将逐渐彰显。

广东具有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

广东发展乡村产业得天独厚,具有明显种养和市场、区位优势,对实现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和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其一,自然条件优势。广东地处华南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海,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丰富,纬度低、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全年均可种植作物。

其二,资源禀赋优势。广东土地面积仅占中国陆地总面积1.87%,但海洋、山林、土地资源总体丰富,具有广东区域特色,具备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和条件。

其三,产业特色优势。珠三角地区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产业丰富。从粤东西北地区看,乡村产业资源也非常有特色;如潮州茶叶(单丛茶)有1300多年种植历史,是“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湛江深海网箱养殖用海面积达4万亩,深海网箱数量达3300多个,占全省2/3;茂名是全国最大的北运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等等。

其四,其他优势。广东有区位优势,毗邻港澳,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条件;有市场活、空间足的优势,蕴含着巨量的农业投资机会、市场机会,能够为各类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提供试验场。同时,广东还是制造业大省,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的门类,为农业多功能研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创造了条件。

广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结合省情农情,立足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乡村产业“压舱石”基础性作用。

其一,突出在要素供给支持上发力。近年来,广东在公共财政投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投入力度较大。2024年,广东探索设立“百千万工程”专项基金,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专项工作。广东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202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农村贷款增长13.3%,农户贷款增长14.2%。

其二,注重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一方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强化乡村绿化美化,为乡村发展营造宜居宜业和美环境。另一方面,强化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包括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推动土地股份制改革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并积极探索“林耕置换”“多田套合”“小田并大田”“政策集成”等补充耕地实施路径,有序推动市、县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促进耕地连片保护和高效利用。

其三,重点推进乡村产业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和“牛鼻子”。广东自2018年启动建设农业产业园以来,第一轮产业园建设共创建16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农业县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2021年至2023年启动建设的第二轮农业产业园,则突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2.0版,创设一批跨县集群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标志性工程。此外,广东着力发展农业专业镇、专业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

其四,强化科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一直处在全国前列。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73.3%。一是重视搭建农业科技平台。2018年12月成立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全国4个国家级平台之一。2019年8月,启动建设广东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目前广东在海洋领域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百余家省级涉海研发平台。二是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广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推动“云上种田”,将数字智能、遥感信息、传感器等应用于生产实践。三是重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发力。依托广东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突出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堵点。重点从资源保护、育种创新、企业培育、种子基地和市场监督等方面,切实提升科技服务农业水平。如发挥中山大学科研技术优势,为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四是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充分发挥广东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作用,积极改革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实施“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和“珠江农创农业创业领军人才孵化计划”项目。五是重视主动将农业融入AI时代。徐闻菠萝AI“菠萝君”、四会兰花AI“兰先生”等相继上线,广东AI农业项目矩阵逐渐成型,运用于农产品市场销售实践。

其五,全力探索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农产品既要产得出,还要卖得好,才能让农民的腰包更鼓。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做到“线上市场、线下市场同时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一起抓”,确保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广东基本形成比较完善、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并在“徐闻菠萝”“广东荔枝”“梅州柚”“翁源兰花”等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销售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

广东农业现代化取得长足发展。2024年,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701.21亿元,占全国的10.04%。同时,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同比增长6.3%,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 : 1。

广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广东农业存在产业链条短、农业科技应用不足、农业品种多而品牌较弱、农业人才空心化现象严重、适度规模经营不够等问题。从长远看,广东乡村产业未来发展仍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

其一,要全面贯彻领会中央精神,把准发展方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发挥珠三角、粤东西北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实施错位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突出从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绿色化、精细化、社会化、功能化和高素质化等方向发力,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其二,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始终要将“三农”工作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全面推进“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改革,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加大要素优先配置支持,建立健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久久为功。

其三,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广东农业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广东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重点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化、智能化、装备化和绿色生态化,通过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广东具有这个条件和优势,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多,研究领域广,总体实力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集聚大量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强,同时资本相对丰裕,具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先天优势。

其四,要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畅通人才下乡通道。广东乡村人才短缺,一定程度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破解广东乡村人才难题,关键要打通人才下乡渠道:一是政策引领渠道;二是产业发展带动渠道;三是培育本土的“土专家”“土秀才”“新农人”渠道;四是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渠道;五是鼓励外出能人回归渠道;六是发挥广东高校众多的优势,加强以需定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渠道;另外,注重加强留守乡村人员素质培训提升,发挥其应有作用。

其五,要做好农村改革文章,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一要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搞活“经营权”,破解乡村土地资源碎片化难题。二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突出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实现资源资产增值增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改革重点要在探索“盘活利用”上下功夫。三要推进“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改革,这是解决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现实矛盾的迫切需要。重点要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长效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等。而改革的关键点,要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