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制度化的优化路径
面对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日益增长的基层群众需求,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必须通过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提升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
◎曾楠(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柯晓欣(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李育蒙
曾楠(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柯晓欣(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面对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日益增长的基层群众需求,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必须通过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提升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制度化长效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在党中央领导下,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全面领导是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制度化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自我革命制度化根基。从价值导向维度看,党的领导为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制度化锚定实践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党的自我革命得以高效落地于各级党组织的关键着力点,是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根本保证。从时代需要维度看,党的领导为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制度化提出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成为契合当下时代特征、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有效路径。
创新组织生活政治熔炉机制,完善自我革命制度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严格规范的组织生活是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基层党组织在开展组织生活时,要始终锚定明确的自我革命主题,围绕实际工作展开深度剖析,就工作中所涌现的问题与短板进行深入交流,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探寻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将研讨所获成果系统梳理与凝练,转化为具有规范性与约束性的制度要求,以此构建起长效化的自我提升机制,为基层党组织的持续发展与自我革新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建构干部考核价值坐标体系,激活自我革命内生动力系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是自我革命制度化建设的“指挥部”,是直接推动者和执行者,在推进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制度化的各项制度建设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能有效盘活基层党组织固有的资源禀赋,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基层党员自我革命的积极性。基层党组织应秉持自我革命精神,从理论学习深度、工作创新成效、廉洁自律程度等多元维度,运用量化考核方式对党员进行精准评估,为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有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健全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制度化保障体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基层党组织作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纽带,其自我革命制度化的最终旨归在于坚持人民至上、服务人民,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需求。
构建民意诉求制度转化机制,实现自我革命靶向校准。从自我革命制度化体系的纵向结构看,民意反馈是基层党组织了解自身不足的重要窗口,发挥着改善基层政策梗阻与信息迟滞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应设立线上线下双轨民意反馈机制。在数字化场域下,基层党组织应搭建专属意见反馈端口,赋予基层群众随时提交工作意见与建议的便捷渠道,实现群众意见表达的即时性与常态化;要有序开展居民诉求的收集、汇总与整理反馈工作,精准回应人民关切。同时,将民意反馈的全流程、处理准则及责任主体等内容以正式制度文本形式加以明确,构建起长效稳固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体系,持续为基层党组织的自我革新与发展注入动力。
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机制,构建自我革命监督闭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完善民主协商制度是强化自我革命监督力度、实现自我革命制度化的关键路径。从实践维度审视,众多基层党组织在长期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民主协商平台架构,通过严谨有序的民主协商程序,深度剖析并充分考量居民多样化的实际需求,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同时,着力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体系,有机融合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以及第三方专业监督等多元监督力量。为实现这些经验做法的长效传承与持续优化,需将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规范监督方式方法以及细化问题处理流程以制度文本形式予以固化,构建严密的监督工作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在民主协商与有力监督的双重驱动下,稳步推进自我革命的制度化、常态化进程,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持续发展与自我净化。
创新密切干群联系机制,建立自我革命动态校准体系。密切干群联系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重要保障,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是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的重要方向。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干群联系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干群沟通渠道,定期召开干群座谈会、民情恳谈会等,深入洞察群众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际需求以及困难诉求,诸如生产技术指导、就业帮扶等关键方面。同时,紧密结合群众反馈的现实状况,系统梳理并构建群众需求清单,将需求调研、响应举措以及解决过程的全流程以制度化形式加以固定,促使党组织能够依据群众动态需求,及时且精准地调整工作重心,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
深化治理实践,创新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制度化运行范式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内在要求是以自我革命制度化深化治理实践,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巩固自我革命制度化成果。
创新社会矛盾分层治理体系,以韧性治理筑牢自我革命制度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在于矛盾就地妥善化解,基层党组织需深度汲取这一经验精髓,面对社会矛盾的新变化,探索构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联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矛盾调解机制。
深化数智赋能治理转型,创新自我革命能力生成模式。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是基层党组织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关键,要善于运用数智技术赋能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基层党组织需聚焦数字化转型,合理运用前沿数智技术实现基层党务工作的智能化升级与扁平化管理,通过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对基层党员干部和流动党员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有效提升管理效能。要积极探索数字党建新模式,将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推动二者紧密结合、协同共进,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健全党建牵引多元共治机制,构建自我革命效能倍增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枫桥经验”成功实践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于党建引领发挥的关键作用。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区县—街镇—社村”三级党建联动体系,区县级党组织基于其宏观管理职能,负责统筹调配各类资源,从政策制定层面为基层治理提供顶层设计;街道、镇级党组织处于中间枢纽位置,承担着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组织具体实施治理举措的重要职责;社区、村级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负责将各项政策与任务落地落实。为保障三级党建联动体系长效运行,要明确规范各级党组织的联动职责、工作流程,并且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不断优化工作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的协同效能,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不断迈向新高度。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史特别委托项目(GD24WTF01)的阶段性成果]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