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网络强村,大学生暑期进村整活

2025-07-19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团队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开设“微课堂”,为村庄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网络人才队伍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当大学生的暑期实践持续与“网络强村”相链接,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短视频介绍种植技巧和经验、外国留学生讲好荔枝故事、AI深度对话发掘地方文化、无人机视角展示大美风景……这个假期,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打造的“网络强村”团队,连续第三年以暑期实践的形式,深入乡野田间,赋能乡村发展。

今年,该学院由312名师生组成的43支服务队伍,拿出了最新、最“in”(入时)的数字手段,为网络强村建设注入持续而强劲的青春动能。

花式“给荔”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里,外国留学生Lita收到了一封来自潮州市饶平县联饶镇的邀请函,踏上了寻找联饶荔枝甜蜜密码的旅程。

在广财大网络传播学院邹蔚玲老师的指导下,Lita和学生团队以镜头解锁一颗荔枝背后的乡村振兴“联饶样本”—

标准化示范园内,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作业,无人机在蓝天翱翔,精准施肥。科技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提升了荔枝的品质。为了能够让这份甜蜜跨越千山万水,一方面,联饶建成了多个田头冻库,荔枝保鲜周期大幅延长,冷链技术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食客都能品尝到这份来自岭南的馈赠;另一方面,联饶积极拥抱电商浪潮,“联饶桂味”品牌溢价显著提升……

师生团队将调研中的所见所闻,以短视频形式呈现出来,以助力当地发掘荔乡文化资源,激活荔枝文化IP,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柳村村,另一支“荔争上游”实践团,走进山前合作社热火朝天的劳作现场。

7月9日,荔枝季的“尾巴”,全国各地的订单依然不减。合作社中,果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井然有序地包装着新鲜采摘下来的荔枝。柳村村委会委员黄剑华说:“这些可都是我们的宝贝,马上就要发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尝到咱‘山前仙荔’的美妙滋味。”

对于部分存放后甜度降低、口感变淡的退糖荔枝,果农们巧妙地将它们酿成了醇厚馥郁的荔枝酒,或是晒制成香甜可口的荔枝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果农们物尽其用的智慧。

“今年可是荔枝大丰收年!我们通过记录与传播,把鲜荔枝和荔枝产品向外推介,助力荔农增收。”指导老师陈天赐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在“荔争上游”实践团7天的调研实践中,团队还结识了从茂名来到惠州经营农资店的实干家伍世玲。

伍世玲目前扎根在博罗县龙华镇,经营着一家农资店。老伍拥有20多年的荔枝种植经验,了解到新农人在种植初期会面临困难,于是决定利用短视频平台免费分享自己的种植技巧和经验,帮助新农人获得成功。但是他自己并不会使用剪映等剪辑软件,正好遇上了实践团队,就谦虚地向学生请教视频剪辑的技巧。

“荔争上游”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耐心地教他如何操作,还进一步和他探讨了如何通过直播的形式创新性地推广和销售他家的荔枝,同时还为荔枝文化设计独特的IP形象,并开发一系列相关的文创产品。

“我们希望,这些创意的注入,能更好赋能当地荔枝文化,还能为像伍老板一样的果农们增添亮点,从而助力荔枝产业发展。”陈天赐老师如是说。

AI对话

如何用AI描述“我眼中的家乡”?

7月10日,广财大网络传播学院“侨梦数造”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江门台山一中大江实验中学,为中学生开展“AI上大江”青年信息素养培训活动。

在突击队指导下,学生以《我家乡的大数据档案》为任务目标,与AI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挖掘大江镇地名来源、地理环境、风物特产、历史人文等内容。他们围绕“大江镇为何得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记忆中的家乡美食”等问题,与AI协作生成独特的家乡知识地图。

在“时光画布:我的大江三部曲”任务中,突击队引导学生将AI创作与文化叙事深度融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团队命名与Logo设计,并借助AI绘图工具,分别创作出“家乡三连海报”。三图串联讲述了一段关于乡村变迁的图像故事—从非遗的复兴,到大江镇安居乐业的当下生活,再到未来文化愿景的畅想。

一张张画面不仅记录着故土的烟火气,也点燃了科技赋能乡村的想象力。

“这不仅是一场技能培训,更是一场关于家乡、关于时代的深度思考。”培训负责人刘恒表示,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更是帮助他们拥有认知社会、表达自我、参与未来的能力。通过AI协作与文化引导,本次培训实现了数字素养与文化认同的双向激活,也让帮扶资源真正转化为青年成长与地方发展的双向驱动。

广财大网络传播学院指导老师冯婷说,突击队依托财政系统对地方教育与数字化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于台山进行本地化探索,结合石桥村在“网络强村”试点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聚焦以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教育现代化:“我们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项目课程,团队引导中学生在科技中发现家乡、理解自我,用数据与影像讲好地方故事,为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与智力资源。”

活动设置了多个项目化学习任务,突出“学生为中心、AI为助手、家乡为场景”的参与式探索模式,打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基层下沉的壁垒。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耕“科技+文化”融合路径,围绕数字教育、乡村人才振兴、文化传承等重点领域,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基层教育共建新范式,让更多乡村孩子在AI技术赋能中实现成长,助力乡村教育迈向更平等、更优质的未来。

古韵新旅

无人机视角下的肇庆鼎湖山、七星岩,犹如绿宝石。“青椒姐姐”朱立芳被学生们“拉”进画中,摇身变装马面裙,在“100秒心动肇庆”短视频创作大赛中深入介绍肇庆的文旅亮点。

暑假刚开始的这一周,广财大网络传播学院“古韵新旅”实践团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要求以及“网络强村”号召,深入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团首站聚焦核心文化载体,拜访宝砚堂端砚文化艺术馆,对端砚大师莫伟坤及其传承人莫翔羽进行专访,并梳理端砚技艺传承脉络,形成详实采访报告。随后,实践团赴铁岗社区屋顶咖啡,结合场地特色策划文旅主题拍摄,探索咖啡与在地文化的融合路径。

团队还走访水口社区端砚特色一条街,与砚艺工作者莫泳元深入交流,感受工匠精神,交流端砚产业与直播带货的结合模式,积极探索端砚文化创新发展方向;同时探访当地茶果制作工坊,采访手艺人系统介绍茶果文化,助力特色美食文化传播。

据实践团队长刘炜杰同学介绍,团队正基于调研成果设计融合端砚艺术、民俗体验与现代文旅元素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路线,为金渡镇文旅产业升级提供新思路。

在东莞市大岭山镇,师生团队为莞香设计文创产品;在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团队开发盐田主题文创产品,规划“古法晒盐体验+珊瑚礁生态研学”旅游线路,在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团队拍摄文旅宣传片、调研纪实视频提升古寨家风知名度,助力乡村文旅振兴……

“人文学子化身‘乡村记录者’,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运用敏锐的新闻视角和扎实的采写编评技能,源源不断地挖掘、提炼和创作反映村庄特色农产、非遗传承与人文故事的优质短视频、图文报道及直播脚本,构建起支撑乡村网络传播的‘鲜活内容库’。”广财大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传瑜说,尤为可贵的是,团队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开设“微课堂”,向村民传授手机摄影、短视频制作、电商运营及网络文案等实用数字技能,致力于孵化本土“乡村代言人”与“带货主播”,为村庄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网络人才队伍。

这个312人组成的团队,正以其专业智慧、创新思维和持久热情,在广袤乡野践行青春使命,成为推动“网络强村”这一创新实践落地生根的一支青春力量。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