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汕头前美村:如何让古韵更好留住乡愁

2025-07-19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李梦醒

看不见的精神遗产,只有发掘保护,才能继续联系起海外华侨华人与故土的血脉亲情,才能进一步拓展侨乡发展的空间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汕头

◎本文责编/张蓓蕾

陈慈黉故居、店市千年古墟、和美花海生态园、十八丛榕、瓦窑遗址群……近年来,人们发现,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的颗颗“珍珠”褪去岁月蒙尘,不断闪出莹亮珠光,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感受隆都镇之兴隆、前美村之秀美。这座古村有什么独特的新生密码?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想象空间?

不止于“岭南第一侨宅”

盛夏七月,走在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依然能感到“时有微凉不是风”的阵阵清凉。杨柳依依与青青河边之外,古韵民宿与“十八丛榕”下的茶馆让人倍感惬意。

经过近年来的科学规划与环境整治,前美村的村容村貌与过去相比翻天覆地。“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名声在外,经过修缮后更显古建之美、侨乡之风。通过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对陈慈黉故居的屋檐、房梁、栏杆等进行修复,仍然能较好展现其原真性和完整性,与永宁寨和文园小筑等58座独具潮汕华侨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形成了具有历史保护研究价值、文旅开发活化利用价值的建筑群。

此外,通过盘活闲置普通民居老宅打造富有潮汕特色的民宿和工夫茶座并引入项目主理人,让游客来此参观游玩有了可以休憩、过夜的好地方。不仅如此,绿美生态建设也让前美村更添繁花之美,黄花风铃木、泰国樱花、凤凰花和十八丛榕等绿美景观更让前美村四季都有花,处处皆是景。

“现在古墟人气很旺,不少连锁饮品品牌和餐饮进驻,让古墟配套更加齐全。”隆都镇党委书记魏思超向《南方》杂志记者说道。一座大侨院,带动了旅游人气,而店市古墟让这股人气更加稳定。隆都镇申报的“隆都千年古墟保育活化”项目,经保育活化后,这一千年古墟焕然一新,重现昔日风采。经过改造提升后,人们来逛古墟不仅可以休闲、游逛,买到鹅肉丸、卤串、隆都米线等当地多种多样的小吃、土特产,还能见到各类特色非遗或民俗活动摆摊。

基本盘农业怎么活起来?前美村积极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双向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科普长廊,将番石榴、青枣、莲雾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与绿水鹅庄、和美花海生态园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了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综合体”。同时,结合重要节点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汕头市非遗民俗仪式体验“出花园”、龙舟赛等,成为引流名片。因而,前美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汇聚人气、带旺商业,自摘果蔬、民宿生意红火,为当地村民增加数百个就业岗位,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旅产业的绿美协调发展。

多方发力增后劲

“中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知名作家冯骥才在前美村调研时曾这样感慨。在2025年5月公布的“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中,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前美村赫然在列,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标杆。2024年,前美村全年接待游客达74万人次,春节期间更是突破30万人次,成为产业兴、生态美、人气旺的旅游目的地。高人气、成典型的背后是多方的努力与探索。

近年来,前美村深入挖掘“古村落、潮文化、侨文化、侨资源”的独有优势,以陈慈黉故居为主要载体,建设侨批文化、黉利家族发展史、侨胞之家等展区,以及油纸灯笼、潮剧、民俗(英歌舞表演)等文化体验区,为侨宅增添了丰富的潮侨元素和潮侨文化内涵。在总结升华上,汕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调研并撰写《以侨乡为载体推动“潮侨农”融合发展——前美村保护传统村落和发展文旅产业经验做法》,为前美村前世今生做了系统完整的梳理。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当地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隆都镇与前美村、后沟村、下北村等正借助文旅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打造更加美丽、宜居、宜业乡村,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和美花海生态园、红花小镇、白鹤滩公园等带来了旖旎风光,也带来了人气暴涨后的思考与畅想。

自2023年以来,在澄海区委、区政府和深圳帮扶工作队的大力支持推动下,隆都镇政府紧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发展契机,指导、引领国有汕头市隆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高质高效完成“狮头鹅城—隆都”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如今,澄海区以创建狮头鹅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打通狮头鹅全产业链,向着产业“五年百亿”发展目标不断奋进。澄海经过多年举办狮头鹅文化节与鹅王评选活动,既彰显了“世界鹅王之乡”名号,更营造了养鹅、赏鹅、品鹅、爱鹅的浓厚氛围,美食、书画、音乐、玩具……狮头鹅文化逐渐渗透进澄海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有很多想法,比如开发具有潮汕特色的美食街和高端民宿,不断完善文旅产业配套,提升旅游承载能力和服务品质。然后以点带面,带动全镇其他村庄发展特色文旅项目,在‘3+1+N’发展思路引领下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如后溪村配合推进‘狮头鹅城—隆都’项目建设和千年古墟改造升级,强化陈慈黉故居、狮头鹅、千年古墟等三个特色IP;南溪村大力推进红色基因文化传播基地项目建设,塑造干部培训和学生研学红色基地品牌。这样就能让隆都镇独有的‘潮侨红’文化内涵凸显出来,具有‘潮侨红’文化特色的景区景点就可以串珠成链、提质增效,让‘潮侨红’文化成为隆都镇最鲜明的标识。”魏思超说道。

谁来解答侨乡之问

“100年前,隆都镇可以说是汕头首屈一指的重镇;45年前的隆都,却几乎是澄海最穷的镇;而现在,历史又再次选择了隆都。我们怎么样才能把隆都发展好,把前美村这样有独特韵味、历史底蕴的古村发展好?”作为一镇主官,魏思超在接受采访中提出这样的问题,直指隆都与前美发展中的不足与困惑。

“华侨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华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是当下隆都和前美在发展软实力上较欠缺的方面。例如在古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上,陈慈黉故居、永宁寨、文园小筑都是前美村极具潮汕文化和侨乡特色的古建筑,但尚未形成建筑群集聚效应。而且这些建筑背后的家族史、先人奋斗的经历、他们后人与侨乡的连接与来往,都亟待整理、挖掘、传播。这些看不见的精神遗产,只有发掘保护,才能继续联系起海外华侨华人与故土的血脉亲情,才能进一步拓展侨乡发展空间。”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物馆专业硕士生导师陈椰经常在汕头进行田野调查和文化互动。在他看来,近年来,隆都镇、前美村的变化很大,硬件设施在不断提升,但要想发展真正实现有后劲、有文章可做,不仅要有其他产业支持,更需要把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盘活。特别是陈慈黉故居这样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经典大型侨乡古建筑,在基础的古建筑保护修缮、文旅开发经营管理上急需提升。只有厘清了发展困惑和困难,有决心有信心有执行力去解决,才能让这样的经典建筑长久地保持魅力,留下华侨与当地更好的情感连接空间与基础。

“我们期待隆都未来会得到专项资金、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也十分期盼与行业领先的文旅企业、旅游景区等开展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运营模式和技术理念,拓展客源市场,提升隆都镇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非常欢迎旅游规划、文化创意、建筑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能够进驻或提供指导,帮助提升文旅产业规划水平、产品设计和运营管理能力,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魏思超说道。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