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探索数字化赋能大湾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及有效路径

2025-07-19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周杨 徐强

如何有效整合湾区优质文旅资源,破除协同发展障碍,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是实现大湾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周杨(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徐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责编/张蓓蕾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未来新经济形态、重组全球要素资源的关键力量,在重塑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先后对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明确要求,凸显了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肩负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重大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的发展目标。然而,大湾区涵盖“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下的多个城市,文旅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文化同源性与发展差异性并存,市场要素流动仍面临一定制度性、技术性壁垒。如何有效整合湾区优质文旅资源,破除协同发展障碍,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是实现大湾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数字经济凭借其强大的创新驱动能力、资源配置优化能力、降本提质增效能力以及突破时空限制的联通能力,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推动大湾区文旅产业向数而融、向新而进、向融而兴的核心动能与强劲引擎。因此,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数字经济与建设“数字中国”“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紧密对接大湾区打造“数字湾区”的规划要求,深入探究数字化赋能大湾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系统梳理并提炼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赋能大湾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

推进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 

数字科技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界限,通过数字化赋能,大湾区的文化资源得以创新整合和呈现,从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大湾区虽然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同根同源,但各城市在长期发展中又独具特色。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存储文化遗产、活化文化场景、留住历史记忆,建立“人文湾区”数字化资源库,为文化资源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大湾区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湾区人文,增强湾区人民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大湾区内部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得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和交流,为共享文化资源、联合举办旅游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提供了更多便利,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文化联系和认同感,推动湾区人文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促进大湾区互通互游

数字技术通过畅通消费渠道、丰富消费业态、降低信息不对称等途径,使得“北上南下”更加频繁,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例如,依托大湾区在VR、AR、MR、XR等技术和硬件设备方面的优势,创新酒店民宿、旅游景点、公共服务空间等,获得沉浸感与科技感并重的文旅体验;借助新媒体平台,游客可以享受到一站式旅游体验,包括行程规划与定制、在线预订与支付、互动与分享、实时更新与导航、售后服务与评价等,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和个性化程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精准分析游客需求偏好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游客体验,助推“双向奔赴”跨境消费热潮。

扩大湾区文旅融合辐射效应 

数字经济具有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降本提质增效、打破地域与时空限制等优势,是湾区文旅融合辐射效应扩大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紧扣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打造“数字湾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等高质量发展目标,多地联动发展数字化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有助于中国文旅、岭南文化艺术等“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湾区声音。另一方面,得益于数字化的赋能,以抖音及B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为游客展示更具立体化与真实感的湾区文旅,带动以大湾区旅游为代表的“China Travel”跨洋圈粉,“引进来”更多湾区以外的游客朋友。

数字化赋能大湾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转型

依托“数字湾区”建设的政策优势,深化数字技术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一是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湾区数字文旅产业的全覆盖和深度应用。二是加大数据的共享与开放力度,推动湾区文旅产业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鼓励文旅企业开放数据资源,推进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三是加强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产业中的研发与应用,鼓励政府、文旅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探索更多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可应用场景,开辟文旅“新赛道”。

构建湾区文旅品牌,推进业态融合创新

运用数字科技创新文旅品牌建构。一方面,借助创意数字叙事,将湾区人文、历史、艺术、未来等文化故事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游客,打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讲好湾区故事。另一方面,利用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综艺等新媒体形式,实现多维度新媒体营销,展示湾区魅力,传播好湾区旅游品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精准构建消费者画像。通过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游客的浏览、购买、分享等记录,挖掘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消费习惯,获得实时更新的游客画像、景区画像等可视化分析结果。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画像建构的效率与精准度,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与实时更新获得消费者偏好、态度等的直接反馈。基于此,品牌可以捕捉到旅游市场的动态变化,并制定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如跨界营销、文化共鸣营销、个性旅游线路推荐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供全方位智慧文旅服务,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完善智慧文旅服务,努力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融合。一方面,利用数字科技整合线上线下公共服务资源,将各地市已有的旅游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线上公共服务资源进行对接归整并统一出口,将没有线上公共服务的旅游目的地,如非A级景区、露营地、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节庆活动表演地等进行智慧化管理,完善大湾区一体化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整合旅游过程中的数据资源,包括景区人流车流、旅游厕所数据、景区和酒店预订情况、导游领队资源、电子景点图等,为游客提供实时智慧文旅服务,让智慧文旅服务贯穿整个旅途。

培养数字文旅人才,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乘势而上,加强数字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是立足湾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目标,完善数字文旅人才政策,优化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如科研项目资助、就业创业补贴等,吸引高层次数字文旅人才聚集魅力湾区。二是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与企业主导、行业指导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加强多方联动协作,培育高适配度的专业人才,壮大数字文旅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三是柔性引智,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的专家学者、行业大咖等为当地数字文旅人才提供培训指导服务,开展交流活动,促进经验分享与技术交流,激发人才活力。

数字化赋能大湾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破除时空壁垒推进文化资源协同整合,依托沉浸技术及智慧服务促进区域互通互游与消费升级,借力数字媒介与平台经济扩大文旅融合的全球辐射效应。以数字基建筑牢转型根基,以数智叙事重塑文旅品牌,以全域智慧服务优化体验,以多层次人才培育积蓄动能,推动大湾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深化数字化赋能不仅是大湾区破解“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协同难题的关键抓手,更是驱动文旅产业向“新”而进、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引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BJY21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3YJA630149),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GD24XGL040),广州市哲社项目(2023GZYB39、2024GZYB41)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