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服务业如何从“大”到“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保安服务业从观念到手段的全面升级,保安行业与包括安防技术系统在内的科技类企业进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郭太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
冯道宽 安防行业资深专家、中保国安集团荣誉董事长
孙晓晖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安全学博士生导师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在这一背景下,保安服务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整体效能。
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国保安服务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新的商业模式不断产生,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和新的产业。
保安服务业规模庞大,传统模式发展的惯性大,在新时代正面临人口红利减弱、科技变革加速、市场需求升级等多重挑战。如何推动这一传统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期圆桌论坛,《南方》杂志邀请三位资深专家,探讨保安服务业未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新跨越。
维护国家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南方》杂志: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来看,保安服务业与国家安全之间有哪些关联性?
郭太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适应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而提出来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指导原则,也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下认识国家安全复杂结构与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法论。
保安服务业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业务领域的广泛性与多层次性、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工作内容的基础性,以及保安工作性质的非政府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与事关国家安全的公共安全、个体安全、社会安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建设有极大的关联性,在某些领域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
保安工作的宗旨或目标在有关的法律条文中尽管没有明确规定,但保安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与保安业提供的安全服务相关,其核心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职业要求无一不体现着人民安全的宗旨。
孙晓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以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单元,保安服务业正深度融入国家安全战略布局之中。从守护社区街巷到护航“一带一路”商队,从传统人力巡防到智能安防体系建设,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南方》杂志:保安服务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40多年历史,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安服务业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冯道宽:我国现代保安服务业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新兴服务产业。截至目前,全国保安服务公司已经发展至1.3万余家,产业链条覆盖门卫、守护、巡逻、押运、安检、技防、风险评估、安全培训等各个环节。现代保安服务业积极参与各地的智慧城市、平安社区、平安医院、警保联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一系列安全工作建设,在安全防范、协助破案、化解矛盾、社区服务、重大活动安保、抢险救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孙晓晖:在国家安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保安服务业以其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的特征,构建起基层安全治理的重要支撑体系。作为国家公共安全体系的有效延伸,保安行业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均展现出独特的治理价值。
直面瓶颈,抓住转型机遇
《南方》杂志:当前,保安服务业在发展中面临哪些瓶颈?
冯道宽:随着新技术、新经济的发展,传统保安服务业面临的人口红利减弱、实体经济疲软、市场需求缩减、“三低一高”等问题愈发突出,智能安防的出现也对传统保安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
首先是人口红利减弱。当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劳动力供给下降,新增劳动力减少,经济周期进入“新常态”。同时,保安服务业存在门槛低、素质低、待遇低和流失率高等“三低一高”问题,员工工资偏低,社会地位不高,职业认同感缺失等亦是导致招人困难的主要因素。
其次,近几年,受劳动成本增加、互联网经济冲击、房地产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难,势必造成保安服务市场需求缩减、竞争加剧。
最后是智能安防的冲击。2019年以来,安防市场规模达7500亿元以上,大批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打造,既提升了安防的质量,又挤压了人防的空间。今后,智能安防替代人防将成为必然。
郭太生:中国保安服务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具有世界第一的体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与积累了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因此,保安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在系统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整体的发展思路,并把整体的发展思路分解成为构成保安系统的各个部分更为具体、具备可操作性的措施。
科技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方》杂志:保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哪些系统性推进措施?
孙晓晖:面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保安服务行业亟须创新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完成从传统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以更好守护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
一是利用科技赋能,织密安全防护网络。科技赋能不仅能推动保安行业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型,更在维护社会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安宁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是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应对新局面新挑战。一方面,要加强风险预判能力,构建隐患治理闭环。另一方面,要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夯实应急救援基础。
三是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增强行业认同感。一方面,应构建多级培育机制,推广职业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在分级培育上,运用好线上线下双平台,监督新入职保安员完成标准化培训后持证上岗。在管理制度上,公安机关可出台规章制度规范保安员在岗培训时长,同时细化保安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分类分级,简化证书申报和考核流程。
另一方面,应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完善多维评价体系。打通行业内晋升通道,不断增强保安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
《南方》杂志:科技的发展将通过哪些具体的实践,赋能保安服务业转型升级?
郭太生:全面提高保安服务的科技含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保安服务业从观念到手段的全面升级,保安行业与包括安防技术系统在内的科技类企业进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有条件的企业不仅要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也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保安服务科技含量。
冯道宽:当前,现代保安服务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探索和尝试,加快综合安保转型升级:
提升智能监控的普及率。以5G网络为基础,实现“线上监控联网运营、实时报警,线下保安日常防范、及时出警”等线上线下的有机整合,做到科学高效、精准防范。
智慧社区的升级。在社区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公共区域的监控系统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平安、便民、智慧型社区管理新模式等。
智能装备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开发先进的智能安防装备和无线监控设备,应用到高压电线、森林防火、易燃易爆场所等场景里,在人不用接近、不用进入的情况下,实现护卫目标的有效监控和监管人员、保安人员人身安全的有效保障。
在平安城市建设中,将视觉AI技术融入视频监控、联网报警、智能交通等各类综合应用安保系统或报警平台,将大大提高安防工作效率,降低误报率,节省人力成本。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