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城”创造发展奇迹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以来,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多项改革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当前,深圳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正全方位深层次打造创新之城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发自深圳
◎本文责编/郭芳
7月9—10日,由位于深圳的华大集团、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内外30多家科研机构攻克的关于脑图谱研究的多项系列成果,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及其子刊《神经元》杂志封面。
系列成果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核心技术均为中国自主研发,如空间组学、连接组学等。在华大集团参与和主导的大科学计划体系中,华大集团自主研发的超高通量测序平台和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等,作为核心工具为多项科学突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其背后,离不开深圳依托已布局建设的大机构、大平台、大设施,一体推进大科学计划实施发挥的作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以来,深圳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科学计划全链条综合管理机制”等多项改革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我们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将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全方位深层次打造创新之城。”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
深圳创新改革经验走向全国
华大科技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雪芹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华大集团自1999年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诞生,就坚持大科学引领,发起或参与多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包括水稻基因组计划、首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的“炎黄一号”计划等。
“以前我们参与的大科学计划,大多是国际上的优势力量发起,依托国外的先进技术。而近年来由我国优势力量发起的大科学计划,包括华大主导发起‘人类时空多组学’大科学计划,更多的是基于我国自主技术去发起和支撑的。”陈雪芹说,基于华大集团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由华大主导发起的“时空组学联盟”,已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390多个科学团队参与,共同开展“人类时空多组学”大科学计划的研究,已在人类器官时空图谱、人类疾病时空图谱等方向启动了100多项合作项目。
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是人类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圳市印发《大科学计划推进工作方案》,依托已布局建设的大机构、大平台、大设施,一体推进大科学计划实施,实行共有共享共为管理。
“时空组学技术的诞生,会带来数据量陡增,因此我们与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有着紧密的合作。在深圳相关机制的推动下,相关科研机构对于大科学计划的布局响应积极,合作起来也会更顺畅。”陈雪芹介绍。
2022年5月,华大集团联合多家机构发布了全球首批生命时空图谱,实现了时空组学技术从“0到1”的突破。2023年6月,华大时空云平台上线。7月9—10日发布的脑图谱研究系列成果,同样离不开时空组学技术的参与。
在“大科学计划全链条综合管理机制”推动下,深圳正逐步从主要作为大科学计划的参与者、协助者,向“以我为主”的组织者、首倡者、发起者转化。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深圳实行大科学计划全链条综合管理机制的相关经验做法名列其中。
在改革引领下,深圳创新逐渐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几年来,在综合改革试点牵引下,深圳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行的“大科学计划全链条综合管理机制”“推出外籍人才认定机制创新和工作居留一站式服务”“科技成果转移全链条服务”等多项改革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
2024年,深圳企业创新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企业研发投入2086.7亿元,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总数达1025家,增量居全国第一、总量居全国第二,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国内首条8英寸SiC、GaN芯片中试线等一批硬核科技创新成果发布推出。背后原因何在?
“深圳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主角。”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深圳印发实施《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方案(2024—2025年)》等系列文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设科技创新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业主制”实施工业软件、数字孪生城市专项,以项目经理人制实施低空经济专项,以定向委托实施高端装备与仪器专项等。
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在深圳,由改革创造的创新故事比比皆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作为全国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首创“四不像”模式,累计培育出3000多家企业、3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构建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累计申请专利1.6万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27.5%,在全国位居前列;深圳率先在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项目经理人制”,以“揭榜挂帅制”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集中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华大集团同样是改革的受益者。不久前,2025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正式发布,华大集团在生物科学产业机构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四,连续10年位列亚太地区第一。
“我们坚持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全面系统重构重塑全市科技体制机制,有效破除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圳城市创新“硬核力”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硬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深圳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面向未来的创新期待
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未来之城。
《意见》专章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制度,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和考核机制等。
“深圳是我国科技创新高地,对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6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秘书长苗鸿表示,将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深圳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苗鸿还表示,支持深圳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环境建设示范功能,“深圳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张林表示,将加快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快出台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支持举措,实施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
新型研发机构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张林表示,将持续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科研管理、人才、经费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机制,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张林表示,将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不断优化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设立子基金,实现种子基金入库项目500个以上。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意见》的出台,让深圳的科技企业、研发平台、科技人员等再次充满期待。
陈雪芹介绍,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在领域内的国际影响力。“我国战略科学家和前沿研究机构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正逐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科学及产业优势。能在生命组学最新技术领域牵头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陈雪芹希望大科学计划能够得到更大力度、更高层级的支持。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