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文博展览推动大湾区文脉认同的创新路径研究
文博展览作为赓续文脉的重要手段,亟需探索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结合,在新时代焕新大湾区文脉认同
◎张啸(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责编/张蓓蕾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的方向,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文博事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文博事业蒸蒸日上。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加快发展,这片热土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来到大湾区定居。文博展览作为赓续文脉的重要手段,亟需探索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结合,在新时代焕新大湾区文脉认同。
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与大湾区的文脉相连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家园,是历史延续性的集中体现。大湾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赓续文脉铸就文化身份认同,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智慧文博展览运用AI、大数据、高速通信、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文化遗产知识,正是我国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推动文化创新的生动体现。
大湾区的宏伟蓝图与政策广聚天下英才,然而人才的“引进来”与“留下来”,不仅在于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台,更在于精神家园的深度营造。如何铸就一个包容而有向心力的“大湾区人”身份认同,成为一道时代课题。
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根本,唯有通过深化人文湾区建设,以共同的文化记忆、情感和价值为纽带,才能促进大湾区民众的文化归属感。这种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将转化为推动大湾区行稳致远的磅礴伟力。
粤港澳山水相连,在血脉与文化上紧密交织,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不可分割的文化认同。自古以来,粤港澳三地共同孕育了开放、务实、包容、创新的海洋文明与商贸文化基因,是大湾区人民共同的文化胎记和精神财富。因此,这份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正是大湾区推动智慧文博展览以科技赋能构建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
核心理念: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他强调,“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他指明“两创”发展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此方针指引下,大湾区智慧博物馆展览日益成为推动区域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与重要抓手。智慧博物馆是基于博物馆信息化和数字博物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成的博物馆智慧生态系统。智慧展览是在此系统中的一种以观众为中心的智慧化互动展示服务。
例如,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作为国家文物局2014年指定的全国首批7家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建设,成功构建了集智慧保护、管理、服务、传播于一体的智慧生态体系。其展览实现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服务,成功打造了全链条、个性化、沉浸式智慧服务新范式。
智慧博物馆展览深刻诠释了大湾区文博事业在新时代发展的核心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守正是展览创新的前提与根基,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与立场;创新是文博事业守正的动力与路径,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生命力。“两创”方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核心路径。“创造性转化”是要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精神内核,将其与大湾区建设的宏伟实践和民众的精神需求相对接,创造性地转化为解决当代问题、凝聚共识的时代财富。“创新性发展”则是要主动拥抱科技革命浪潮,以新技术为羽翼,为转化后的文化内涵创新打造表达载体、传播渠道和体验场景,让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大湾区人的心灵。转化是体,发展为用,二者一体两翼,共同构成了大湾区智慧文博事业在新征程的根本遵循与核心引擎。
关键路径:以守正创新擘画智慧文博新格局
守正与创新一体两翼,形成大湾区智慧文博展览发展的关键路径: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形式的创新性发展、阐释的智慧化构建。
第一,内容的创造性转化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系统梳理与深挖大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大湾区传统文化是以岭南文化为主体,以共通的语言艺术为纽带,以鲜活的民俗非遗为载体,以开放创新的海洋精神为特质的有机整体。这一文化体系是凝聚人心、增强认同、推动大湾区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沃土。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与大湾区民众的现实关切,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和鲜活的表达形式,让历史的智慧照进当下现实。例如省博大型原创展“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集结了18—19世纪由广州口岸画家采用西方绘画技法和媒介进行绘制,并销售到西方的绘画作品—外销画,省博采用知识图谱等新技术手段,创造性挖掘藏品中蕴含的中外视觉文化交流互鉴的新价值,从中西艺术的对话与调适中深度诠释了粤港澳三地文化、艺术、贸易的紧密联系。该展览荣获中国博物馆展览最高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第二,形式的创新性发展,是将新技术新设计用于革新展览表现形式。综合运用AI、大数据、VR/AR/MR等新技术,以创新表现文博展览内容为目的,构建出能使观众浸润心灵的沉浸式、互动式观展新体验。引导观众成为主动的展览参与者、思考者、传播者,在亲身体验中实现文化知识向文化认同的深度转化。例如,省博在其“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中用实时AIGC技术,将皇宫自鸣钟里的钟宠等内容,通过AI活化并与观众互动,使观众在互动中体验当时广州工匠完美结合外来技术与本地工艺的开放创新精神。
第三,阐释的智慧化构建,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描摹不同观众群的行为习惯、知识结构与兴趣偏好,从而提供个性化、定制化阐释服务。以坚守策展主题思想为原则,实现展览传播目的为方向,应用大语言模型等智能化技术实现双向互动阐释。省博智慧导览系统不仅智能推荐个性化的参观路线,还通过不同语种和风格的讲解,推送不同深度的解读内容,并鼓励和引导观众分享展览内容,构筑起有深度、有温度、有活力的文化认同共同体。
目标实现:焕新认同筑牢湾区共同精神家园
大湾区智慧文博展览的最终目标,在于从历史认同、时代认同、价值认同三个关键维度焕新认同,实现以文化人、融合人心。
第一,通过历史认同追溯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以强化“历史共同体”意识。展览系统梳理与呈现大湾区在语言、习俗、艺术等方面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来追溯大湾区同文同种的文化渊源,引导民众深刻认知到彼此之间密不可分的历史牵绊与文化本源。如省博“她们的盛装和嫁衣—珠江流域女性民族服饰展”,通过展出珠江流域内23个世居民族的盛装和嫁衣,并用三维技术解码服饰承载的文化密码,从而引领观众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第二,凭借时代认同讲述共生共荣的湾区故事,激发“发展共同体”意识。展览通过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生动讲述大湾区在今天的故事,有力展现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活力。如省博在广州鲁迅纪念馆展出的“理想的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奋斗在广东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历史影像为广大观众回顾了统一战线以及大革命时期奋斗在广东的中共先驱们的光辉事迹。
第三,基于价值认同是凝聚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培育“价值共同体”意识。深度提炼和弘扬以爱国、创新、开放、包容、务实为核心的大湾区精神,使其升华为大湾区民众共同的精神标识与价值追求。如省博即将展出的“熠熠其辉—中原三代礼乐文化展”,利用沉浸式互动影像空间展示青铜器纹饰,诠释了崇文尚德的中华民族价值观。
因此,智慧文博展览通过新科技赋能,为大湾区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可触、可感、可思、可行的共同文化场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讲话精神的务实举措。它所铸就的是一种既植根于深厚中华文化沃土,又彰显新时代开放、创新、包容特质的大湾区人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是推动大湾区行稳致远的强大内生动力。建好、用好智慧文博展览,就是在为建设富有文化内涵、人文气息与精神感召力的世界级人文湾区,筑牢最坚实的精神基石。
[本文系广州美术学院“个人学术提升项目”“基于科技艺术的智慧博物馆数字展示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3XSC32)阶段性成果]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