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2025-07-19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黄元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形成的,是道路、理论和方法的统一

◎黄元丰(广州大学讲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李育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形成的,是道路、理论和方法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接续和传承中华文明,还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筑牢了中华文明道路根基,激活了中华文明优秀基因,打开了中华文明创新空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中华文明道路根基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具有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博大精深的文化血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毅然扛起了挽救民族危亡、文明罹难的大旗,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文明涤荡尘埃、重焕荣光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道路问题上的体现。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释放了中国人民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智慧和热情,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确立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机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了中华文明优秀基因

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优秀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守正创新的理念催生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以真理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以其坚定的人民立场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导向、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真理性揭示了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引导我们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方法性指引我们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中国式现代化以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发展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守住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还激活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和转化创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涵、新形式,成功推动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中华文明创新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继承和发展统一的理论品格,打开了中华文明创新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以继承和发展统一打开了中华文明创新空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源于中华文明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源于中华文明“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源于中华文明“厚德载物”“修齐治平”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源于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源于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美美与共”的开放胸襟。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打开了中华文明的创新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在有效联通中国与世界中打开了中华文明创新空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吸取了西方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又避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扩张掠夺”的老路邪路,彰显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以理论与实践融合打开了中华文明创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时代之问的理论作答,具有理论和实践融合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立足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强国大业,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始终致力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历史性变革,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打开了中华文明创新空间,不断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重焕生机、重焕荣光。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研究专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联系研究”(GD24WH14)的阶段性成果]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