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反腐观察 9名教师被处分,谁在“制造”教育焦虑

2025-07-19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石静莹

强调教师廉洁教学,不仅是师德底线要求,更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评论员/石静莹

◎本文责编/蒋玉

7月5日,辽宁省鞍山市教育局的一份通报引发广泛讨论:9名在职教师因违规有偿补课被处分。这是2025年1月以来,鞍山市教育局加大查处力度,严查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的缩影。

教师有偿补课被查处事件频发,表面是部分教育从业者师德失范问题,实则暴露了教育体制、监管机制及社会观念的多重深层矛盾。 

部分教师将公共教育资源私有化,而家长也被迫成为“共谋者”,其本质是权力监管缺位与教育功利化交织的恶果。强调教师廉洁教学,不仅是师德底线要求,更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高压重拳:严肃处理违规补课

鞍山市教育局2025年初掀起的这场整治风暴,在半年内密集查处9名违规教师,其处罚力度与覆盖广度折射出教育部门整肃师风的决心。

从处分内容看,该市教育局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措施,降低岗位、收缴全部违规所得、全市教育系统通报、党内严重警告等处分,意味着薪资缩水、职称晋升受严重影响。这种处罚力度被网友描述为“打在违规补课脸上的响亮耳光”,彰显了“双减”政策的“硬核执行力”。

而且,此次行动打破了“法不责众”的潜规则,仅该市铁西区实验学校单次就查处了5名教师。

鞍山市教育局自2025年1月以来加大违规补课的查处力度,体现了对教育公平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有助于遏制相关现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从更深层次看,这体现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时代教育治理核心命题—维护教育公平、匡正师德师风、切实减轻学生及家庭不合理负担、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的高度重视与主动作为。

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强有力的信号释放,短期内对潜在的违规行为形成强大震慑,遏制有偿补课乱象的蔓延势头;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社会认知,凝聚“向课堂要效率、向校内要质量”共识,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区域教育生态奠定了初步基础。

耐人寻味的是,鞍山市早在2017年就曾出台违规补课处理办法,规定有偿补课教师应开除公职并撤销教师资格,被称为“最严禁补令”。而此次处罚虽严厉,却未达此标准,政策执行与文本间的落差,暗示着现实治理的复杂性。

这一落差并非简单的“手下留情”,而是折射出治理现实的复杂—教师编制、学校稳定、家长诉求、社会舆论等多重变量交织,使得“顶格处罚”在落地时必须兼顾力度与温度。铁腕治乱固然必要,如何让“最严禁补令”既长牙齿又有弹性,考验着教育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剧场效应:焦虑的传递

当“禁补令”落地,家长群体的反应却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教育焦虑的复杂光谱。

社交媒体上,“大快人心”等言论获得高赞。部分家长、学生直言教师常以“考试重点上课没时间讲”制造焦虑,揭穿课堂留白的“潜规则”。

但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展现出了家长和孩子教育焦虑的现状:“不补课成绩下滑怎么办?”“重点高中录取线会降低吗?”这些灵魂拷问戳中教育减负的软肋。

这种撕裂并非鞍山独有。

支持整治违规补课的家长,捍卫的是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拒绝被“课堂留白”和“付费知识”所绑架;而忧虑的家长,担忧的是结果公平(升学机会)在现有评价体系下因“外力”撤除而可能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

两者的诉求在本质上并非对立,而是对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教育公共服务的共同呼唤。教育焦虑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升学竞争的激烈。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焦虑源自对自我认同的连续性以及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的稳定性缺乏信心。

“双减”政策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这项政策的实施给家长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导致实施“双减”政策后,家长的焦虑情绪不降反增。

教育焦虑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升学竞争的激烈。

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长们为了能够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这种焦虑情绪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传递和放大,使得学生、家长乃至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教师不得有偿补课,各级文件要求可谓是三令五申,但仍旧屡禁不止。当升学率仍是学校核心KPI,当教辅机构改头换面为“素质成长营”“思维训练营”,剧场效应下的集体裹挟,让参与者既痛恨潜规则,但又无力挣脱。

核心议题: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却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部分教师课堂讲授“快多难”,或刻意“留白”教学重点;抑或考试超纲出题,多种偏题怪题占比过高。这些人为制造的焦虑,进一步催化了补课需求。

部分教师利用职权之便,在课堂上有所保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补课教学中,使得参加补课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巧。而那些没有参加补课的学生则可能被忽视,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教师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但教师也是普通人,一线城市名师补课时薪可高达数百元,远超工资收入,对从业者形成了巨大的利益诱惑。

因此,提高教师待遇,设立合规激励,也是避免“一刀切”寒蝉效应的有效方式。

根治有偿补课痼疾,需从单一惩戒转向综合治理,需要“疏”“堵”并举。

“堵”的层面,需建立常态化、精准化的监督机制,引入家长匿名反馈平台与教学评估大数据分析,让课堂“留白”与考试超纲无处遁形。同时,对违规者依规严惩,维护制度刚性。

“疏”的智慧更为关键。一方面,切实提高教师合理待遇,尤其是保障基层教师体面收入。当一线城市名师补课时薪动辄数百元远超工资收入时,仅靠道德约束难以抵抗巨大利益诱惑。另一方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打破“唯分数论”枷锁,探索多元录取机制,真正减轻学生与家长的升学焦虑。

严查有偿补课,其目的绝非对教师的“围剿”。教育治理的终极命题,不在消灭补课教师,而在构建一个无需补课也能因材施教的良性生态。

大部分网友的支持态度,也侧面反映出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渴求。而持续深化廉洁教育,需超越“抓典型”思维,转向制度保障、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教师尊严维护的协同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教育回归本原,将童年还给孩子。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