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长岗坡
遇到发展瓶颈,想想长岗坡;碰上工作难题,想想长岗坡
◎《南方》杂志记者/黄曦 发自云浮
◎本文责编/蒋玉
长岗坡渡槽通水,让原本缺水的土地变成岭南粮仓。刘烁/摄影
长岗坡渡槽是新中国成立后南方最大的引水渡槽工程,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的历史符号,更是多年来激励云浮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源泉。
长岗坡渡槽是在南粤大地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精神力量的浸润下成就的伟大奇迹,而它在建设过程中所凝聚的精神力量,又将进一步激励我们踔厉奋发,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中收获城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人工天河”浇灌出稻米之乡
1981年1月的一天,罗定县罗平镇。
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只是为了看一看、捧一捧那从远方而来的河水,一睹那条横亘田间的“人工天河”。
散文家田瑛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
所有的人一概脱光了鞋,卷起裤腿,一溜赤足悬吊,排坐槽沿上——祖祖辈辈,走不完的干旱路,今天就要到此终结……水来了!果然,从不远处的上游,渠水就哗啦啦涌到跟前。用欣喜若狂远远不能形容当时人们的心情,沿途若干个村庄莫不如此;欢呼声如击鼓传花般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且经久不息。
从1976年11月开始动工,历时4年多,1500多个日日夜夜,4万多名建设者付出汗与血、智慧与力量,长岗坡渡槽终于正式建成通水!
罗定曾经“十年九旱”,生产生活用水奇缺,用水贵如油。在新中国成立后修筑水利设施的高潮中,当地为了彻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几经调查论证后,大胆地作出决定:要兴建长岗坡渡槽!
当年,全县仅有一台从罗马尼亚进口的拖拉机,能调动使用的解放牌汽车也没几辆。要兴建这样一座总长5200米、最高跨拱37米的巨大渡槽,谈何容易!
但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当地群众万众一心:“青年突击队”来了,“铁姑娘突击队”来了,各地来支援的能工巧匠也来了……工地附近的空闲旧屋不够住,就在山坡上搭起一排排的工棚……以“万人大会战”之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改天换地,改变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云浮儿女倾其所有,有的把自家的锄头、铁锤、镰刀等拿出来,有的还把自家的厨具、番薯杂粮、生活用品带到工地,作为公用。
40多个春秋过去,靠肩挑人扛建起来的渡槽,经受了风吹雨打、流水冲刷和时间考验,至今没有一处发生渗漏,没有一处要进行大修,宛如一条巨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滚滚流水如初。罗定作为云浮市下辖的县级市,现在已经是著名的稻米之乡。
这就是长岗坡,人民的长岗坡,红色的长岗坡,更是新时代的长岗坡!
精神文明孕育精气神
长岗坡渡槽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以一种可亲可感的物质形态持续向往来者展示出那个时代的风貌、那群建设者的精神品格。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长岗坡渡槽是在南粤大地强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浸润和感召下建成的。
这是一种实事求是敢闯敢试的精神,是广东的精神气质之一,也是长岗坡的精神根脉。
长岗坡渡槽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建设起来的,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如何在“万事不备”的情况下设计建造出一座经得起时间检验、对得起人民群众的水利工程,唯有依靠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精确掌握并据此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设计。面对客观条件的制约,长岗坡建设者敢于突破陈规、敢于突破发展桎梏,这何尝不是一种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呢?
这是广东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力量在云浮的生动写照。
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从党员到群众,长岗坡渡槽建设者靠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发挥愚公移山精神,不等不靠,创造了罕见的人间奇迹。没有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信仰,没有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力量,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往更大层面说,这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一种时代具象。在网站“罗定E天空”,有当地网友留言:“真佩服我们的前辈,面对困难,他们不会怨天尤人,他们不会屈服,不会向命运低头。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他们的成果,饮用他们送来的甘泉。人拉肩挑,挑出‘十里长虹’,真是气吞山河之壮举啊!”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带头、人人争先成为常态。县委要求,县内各级领导干部每年上工地劳动60天,后来增加到100天,带动了全县人民大干苦干。正是在这种精神和行动的感召引领下,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修好一座“人工天河”,铸就一项“为民工程”。长岗坡渡槽从决定建设、设计论证到具体施工并建成,历经几届领导班子,没有发生一起贪污的事件,没有发生一例违纪的事件,没有发生一件铺张浪费的事件。如果其中有任何一届领导班子决心有所动摇又或是心存私念,这个工程就不会如今天一般惠泽万民。
2024年9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到长岗坡调研,要求“继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的优良传统,坚持‘为民、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一件一件把广东的事办好办成”。这是对长岗坡当代价值的最精准描绘。
获启发、受鼓舞、增力量
潺潺的流水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中,流出了闪闪发光的精神品格。40多年前万众一心的托举,不仅成就了今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给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每每遇到改革发展重要关头,云浮各级党政领导、英雄的云浮人民总是能从长岗坡渡槽建设中获启发、受鼓舞、增力量。
近年来,当地以长岗坡纪念馆这个“有形”的红色教育平台和长岗坡渡槽所蕴含的“无形”的红色基因为依托,集中力量打造“红色长岗坡•将军故乡美”乡村振兴示范带,将巍峨壮观的长岗坡渡槽和周边美丽乡村图景融为一体。长岗坡文化休闲旅游区还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当地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有益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云浮作为粤东西北地市,与珠三角地市相比,的确有差距,但决不能甘于人后。特别是在当前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进程中,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的情况。
长岗坡渡槽不仅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修筑成功,而且40多年如一日地为民造福。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昭示:只要敢想敢干,为民担当,善作善成,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
再难不过长岗坡。同当年相比,当前云浮市的发展条件和区位条件已经大大改善。遇到发展瓶颈,想想长岗坡;碰上工作难题,想想长岗坡……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传承弘扬长岗坡的宝贵精神财富,让这份红色遗产成为新时代云浮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这就是今天我们纪念长岗坡的意义所在。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历史不容遗忘,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资源值得传承,而且必须传承发扬。
今天,行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永远铭记长岗坡渡槽建设中展现的精神与作风,传承好、弘扬好长岗坡“为民、担当、实干、廉洁”的工作作风,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永葆共产党人初心本色,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以更务实作风,坚决打好打赢“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攻坚战。
民族复兴与强国建设的伟大征途上,需要挺直的脊梁、需要强健的精神,长岗坡所蕴含的精神财富与磅礴伟力,具有更加现实的作用。通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发挥红色资源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作用,最终实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这是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根本之举,也是推动云浮乃至全省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关键之举。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