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荔枝的全球舞台——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怪圈四问
这个春夏,广东荔枝接二连三登上热搜。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全球每三颗荔枝就有一颗产自广东。今年是荔枝“大年”,广东荔枝产量预计超过160万吨,较正常年份增收三成。广东能否应对这场丰收大考,影响着180多万荔农的生计。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其中,能否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
回望2018年,同样是荔枝“大年”,广东荔枝收购价遭遇断崖式下滑,每斤价格最低跌到几毛钱,许多农民无奈之下放弃采摘。为什么生产条件最好、生产份额最大的地区却增产不增收?农产品经常性滞销,从何破题?2019年春天,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
这些年来,广东荔枝接二连三迎来高光时刻。广东荔枝不仅火爆国内市场,还卖到了全世界。荔农纷纷点赞“荔枝卖出了水平”。2021年广东荔枝鲜果出口量首次突破2万吨,分别达到2020年的4倍、2019年的6倍。2023年广东荔枝鲜果的海外朋友圈越来越大,出口量增长59.2%。截至今年7月21日,茂名荔枝出口同比增长约140%。
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01.21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荔枝、菠萝、香蕉、龙眼等水果是广东典型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然而,前些年特色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依然存在。
六年来,广东荔枝畅销全球,徐闻菠萝成为“明星果”,梅州柚成为“金柚”,翁源兰花、遂溪火龙果、澄海狮头鹅、惠来鲍鱼等特色农产品成功出圈。这些“粤字号”农产品为何能成功出圈?它们为何能跳出“增产不增收”的丰收悖论?
广东“12221”探索,给出了答案。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