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茅洲河治理“双城记”

2022-08-08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许俊仟 付强

茅洲河今貌。

茅洲河今貌。

茅洲河治理先后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正面典型案例、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推介案例和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案例等,为其他水域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付强 发自深圳、东莞

◎本文责编/林若川

7月29日,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吴颖斌给东莞滨海湾新区管委会转交了一份“特殊礼物”——“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奖牌、奖杯。此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十大范例评选结果,茅洲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深圳光明段、宝安段,东莞滨海湾段)入选。

这份沉甸甸的殊荣,充分肯定了茅洲河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成效。

茅洲河为深莞两市跨界河流,干流总长31.3公里,流域范围内聚集了约5万家工业企业。20世纪90年代,河流沿线“工业经济”红红火火,却不断蚕食着沿岸生态环境,当时污水横流的茅洲河成了广东22条重点整治河流中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痛定思痛。近年来,广东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扎实开展整改工作,建立深莞两地协同治理机制,坚决啃下这块污染防治的“硬骨头”。如今,茅洲河已经从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实现从“黑臭河”到“生态河”的华丽转身。

搭建“1+2+3”工作框架

水清岸绿,白鹭成群,8月盛夏里的茅洲河,连片的浅滩湿地孕育着勃勃生机。

走进坐落于东莞长安的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南方》杂志记者被几年前一幅截然不同的场景所震惊—以前的茅洲河水体发黑,许多支流淤泥堆积、河面垃圾漂浮。据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受经济、人口爆发式增长和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环境管理薄弱等因素影响,茅洲河污染负荷远超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墨汁河”—流域内55条干支流全部为劣Ⅴ类,其中40条黑臭,可谓“有水皆污、有河皆黑”。

市民陈女士说:“小时候路过茅洲河,我们都会捏紧鼻子。”

媒体猛烈抨击:“不知是河,只当是臭水沟。”

一时间,这条污染严重的河成为全国的焦点,污染治理已经到了不能再拖延的地步。如何尽快扭转局面,根治水污染?

在茅洲河的主战场,自2016年起,深圳、东莞共同打响了茅洲河保卫战。

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牵头,深莞搭建了“省生态环境厅+深圳市、东莞市+宝安区、光明区、长安镇”的茅洲河综合整治“1+2+3”工作框架,建立联动治理制度。两市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推进支流整治、界河清淤等重点工作,形成全流域水质通报“一张图”、工程措施“一张表”。

不仅如此,深莞坚持大手笔投入治污,通过财政直投、PPP模式、发行债券、企业自筹等多种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两市累计投资茅洲河治水超450亿元,保障了茅洲河流域环保基础设施短板迅速补齐,为茅洲河流域治理成效打下重要基石。

同时,两市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治水模式。民间河长、护河志愿者等民间群体积极投入巡河管理,与政府河长“手拉手”,形成全民治水护水新机制。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很久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紧张精彩的场景了!”去年6月,茅洲河长安段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舟集训。伴随着咚咚咚的鼓声,来自东莞和深圳的6支龙舟队伍,划着船长18米的标准龙舟嗖嗖嗖地往前冲,河面激起白色浪花,每条龙舟上鼓点激越,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几年前人们怎样也不会想到,这条河也能办起精彩的龙舟比赛。而这背后,是治水模式的转变和无数人努力的结果。

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治水做法,深莞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项目整体打包,首创“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地方+大国企’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水污染治理建设管理新模式。

该模式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人力和技术优势,推动治水项目质量、效率大大提升,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高峰时期,深圳全市治水项目每天投入人员6万多名、设备1.3万多台,茅洲河流域最高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24.1公里,刷新了全国纪录。”

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深圳下“绣花”功夫,超常规推行雨污分流,这是茅洲河治理的重要一步。对此,茅洲河流域新建污水管网2058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578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1万吨/日,流域总处理能力达到120万吨/日,出水达到地表水准Ⅳ类,补齐了40年的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

此外,深莞统筹“厂、网、河、站、池、泥”六大要素,专业化管养,最大程度发挥设施系统的整体效能,为流域内52条河流、4000余个建筑小区的排水设施配备专业“管家”。

针对流域内企业排污问题,深莞两市也多次进行联合执法,对流域内偷排企业严厉打击。2019年7月起,两市合作进行环境监管执法和交叉检查,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

经过综合整治,茅洲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指标从2015年的23.3mg/L降至目前的0.51mg/L,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

茅洲河治理先后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正面典型案例、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推介案例和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案例等,为其他水域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

今天,渚清沙白、水草丰美、白鹭翔集成为茅洲河的生动写照。消失多年的当地螺、蓝尾虾、黑鱼和彩色蜻蜓重回茅洲河,国家濒危植物野生水蕨被首次发现,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由于河水变清,水面上升,河道变宽,停办多年的龙舟赛也重新开赛。

来茅洲河长安段集训的队员表示:“茅洲河水特别清澈,训练的时候还看到有鹭鸟经常飞过,心情很愉快。”

创新“水产城”共治

“最近我们发现了一条环河而建的宝藏绿道,可以骑行可以漫步,沿途有10个可以慢慢游览的经停点,甚至可以在河边戏水捕虾!”近日,深圳不少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度过夏日的“快乐方式”。而他们口中的“玩水秘境”,正是茅洲河碧道。

抬头水鸟飞掠,低头河流草地。这是深莞两市以茅洲河综合整治为契机,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碧道和海岸带示范项目建设的缩影。

2019年底,深圳提出“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碧道愿景,对茅洲河开展水质整治工程建设及河岸绿化提升。茅洲河省级碧道试点段全长12.9公里,分为光明段和宝安段。目前,深圳已建成湿地公园6座、亲水平台31处,沿河绿道215公里,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可以玩水、挖沙、抓蝌蚪、捞鱼,夏天还有大片的狗尾巴草,还可以跑步、骑车,童年的感觉找回来了!”市民陈女士说。

面对生态和发展双重考题,茅洲河交出了时代答卷,也为我们打开了城市发展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人们分享的攻略里,还记录着茅洲河两岸分布的南光绿境、李松荫文化街、左岸双线科技公园等七大休闲节点。

走进左岸双线科技公园,廊桥栈道与自然景观高低交错,简洁现代的科技展馆,与繁茂丰美的草木花卉交相辉映,形成独具风情的河岸景观。一座“V”形桥架设于南北两岸,实现城市与河景、山景的融合统一。河面上一处处“绿洲”是为了恢复水流蜿蜒性,用贴近自然的手法对茅洲河进行生态修复,打造的都市生命河流修复样板。

2020年,东莞长安镇启动“绿道之城”建设。其中,茅洲河河岸景观计划投资3亿元,所有项目沿茅洲河岸建设,全长约12公里,沿线建设九大主题公园,占地总面积达13.17万平方米,推动茅洲河沿岸打造成为东莞临深镇街、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景观地标。

“水清清,月儿明,唱歌给那鱼儿听……”最近,由东莞长安镇创作编排的原创儿童音乐剧《你好!茅洲河》这样描述如今的茅洲河。

治水倒逼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2020年,深圳完成5660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淘汰重污染企业77家。通过水环境整治,释放出15平方公里土地,天安数码城、长江股份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逐步成为片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蓝天、绿水、青山,正不断释放出财富红利和生态福利,茅洲河畔,新的发展传奇正在书写。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