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汇聚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的拓荒牛。 视觉中国∕供图
改革开放是广东最鲜明特征。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证明:45年披荆斩棘,45年风雨兼程,45年砥砺奋进,广东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崛起为第一经济大省,动力源自改革、源自开放、源自创新
◎谢涛(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责编/郭芳
改革开放是广东最鲜明特征。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在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深情回望道:“改革开放之初,习仲勋老书记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得到邓小平等老同志的大力支持。从那时候起,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改革开放,率先创办经济特区,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完成了从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省份到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惊人跨越。”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这个重要节点,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回顾改革开放历史,总结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经验,提出着力激活“三大动力”,再造新征程现代化建设关键新优势。
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证明:45年披荆斩棘,45年风雨兼程,45年砥砺奋进,从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再到被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改革、开放、创新这“三大动力”,一直都是确保广东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
坚持以改革为“原动力”,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改革则是不断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对此,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极大地激活了这一“原动力”,使得自身体制机制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自我完善,日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优势。
激活改革“原动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无论是落后的发展模式、陈旧的惯性思维,还是固化的利益格局,都不会自行瓦解或消失,只有靠解放思想,才能打开枷锁。对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广东而言,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近5年时间,既是广东“先走一步”筚路蓝缕、初见成效的起步期,也是广东从中央获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创造性实施的关键时期。万事开头难。这一时期,习仲勋等广东改革开放开创者们带领全省人民克服重重困难,顶住种种压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改革气魄,为全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坚实基础。以这一精神特质形成为起点,解放思想可以说是广东45年来改革发展的灵魂。当前我国已经迈入新发展阶段,同样也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要想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扣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此进程中,广东只有更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才能够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来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否则,我们将无法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旧有惯性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自然就谈不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了。
激活改革“原动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改革的出发点是人民,目的是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启动改革开放的初心。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让大多数群众从改革中受益,是广东45年来改革发展高速推进的价值归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广东要想继续走在前列,就一定要保持人民至上这颗初心,让全省最广大群众分享到每项改革实实在在的成果。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无形中也激发出群众无穷无尽的首创精神。正是这种首创精神,让广东在实践中涌现出数不胜数的极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当前,我们既要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也要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要继续探索如何在党的顶层设计下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识,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充分激发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
激活改革“原动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做好统筹兼顾。如果说解放思想是激活改革“原动力”的前提,人民至上是激活改革“原动力”的基础,那么,问题导向和统筹兼顾则是激活改革“原动力”的关键密钥。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下的目标导向,又要具有强烈忧患意识下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改革取得的耀眼成绩背后,同样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怀着强烈问题意识,广东才得以在改革开放每个阶段都能在改革中找准突破口,进而一击即中。从物价闯关到打破“铁饭碗”,再到“以路养路”“土地使用权拍卖”,等等,这些广东曾经引领全国的宝贵改革经验,大都是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当前,广东不仅存在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这块最大的短板,而且面临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重要关口进行突破的一系列矛盾。这些短板不足,既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障碍,也是我们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因。我们一定要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精准发力,在解决一个个突出问题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改革获得感。除了问题导向,统筹兼顾这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同样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牢牢掌握的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要在改革中处理、协调好改革与开放,政府与市场,定力与速度,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的关系,做到行稳致远,切忌急功近利。
坚持以开放为“推动力”,不断增创发展空间新优势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正如2018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改革与开放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改革通过对体制机制进行调整,从内部产生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开放通过打开边界,让资源、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实现彼此间的交流融合,开拓延伸发展空间,从外部产生发展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生动证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对广东而言,开放对于发展的“推动力”,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改革开放起步之初,广东得以“先走一步”,并非其有着与众不同的资源禀赋,也不是其雄厚工业基础,而是其在开放上具有的独特人缘、地缘优势。这两大优势,让广东可以最先承接海外的资金、产业、人才、市场要素,进而建立与海外互补的生产基地,最终实现成本上的比较优势。由外向型“三来一补”起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外向型经济最终成为支撑广东崛起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关键力量。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开放中短短数年内就以其迅猛发展速度,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奇迹,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而且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珠江模式,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为耀眼的区域经济发展样本之一。进入新世纪,随着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开始下降,广东在开放上日益注重内外结合,着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挖掘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化到广东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广东的开放逐步进入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推动力”。
当前,广东的对内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和压力。在外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挑战层出不穷。在内部,开放的格局和平台有待进一步提升,“五外联动”作用发挥仍需要加强,内源型经济和对内开放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广东要进一步激活开放的“推动力”,通过扩大高水平的内外开放再造一个“新广东”,既要巩固传统优势,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又要创造新优势,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平台,在对内开放上持续发力,扩展发展新空间;更要推进传统优势与新优势的互补互促,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上齐发力,尽早形成内外双向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
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增创发展活力新优势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开放45年以来的历史和实践也生动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相比改革“原动力”和开放“推动力”,创新可以说是内在“驱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广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推动发展中发挥引领性作用。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省委就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发展和人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其中,深圳率先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打破“铁饭碗”,珠海率先实施重奖科技人才政策,等等。这些开先河举措,让广东成为吸引全国人才的“洼地”,造就出了“孔雀东南飞”的盛况,进而为广东成为科技创新“高地”打下坚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之初,广东改革发展进入爬坡升级、二次创业的阶段,广东省委提出“科技兴粤”战略,持续实施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深圳更率先创办高交会,这些举措,为广东在新世纪后迈进科学发展的轨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时代以来,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奋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强省。这期间,广东创新发展的优势不断扩大,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研发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名片。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并对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方面提出要求。这无疑是广东下一步激活创新“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朝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持续前进的行动指引和思想航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我们在前进路上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在新征程上,广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仍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广东要激活改革、开放、创新这“三大动力”,首要前提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将党的全面领导真正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方方面面之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确保改革的定力、开放的恒力和创新的持久力,进而汇聚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