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个发力” 推动广东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要求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治理能力
◎刘海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导)
◎本文责编/蒋玉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部署,同时深刻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着眼强国建设、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重大使命任务,我省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党的建设成效助推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时代所需
“东升西降”的国际力量演变趋势,要求党必须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速度放缓,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战略关注点进一步向中国聚焦,运用政治打压、经济围堵、科技封锁、文化输出、外交孤立等多重手段,对我国的和平发展构成威胁。
广东处在“两个前沿”的风口浪尖,受外部环境影响更深、面临风险更大、经受挑战更直接。面对动荡变革的外部世界,我省各级党组织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始终担当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和平良性的发展环境。
战略机遇期存在的结构性风险挑战,要求党必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强战略统筹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一方面,面对美西方外部势力对我国发展的围堵干扰,如何最大限度用好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的主流诉求,化解中美结构性矛盾带来的风险外溢效应,维系好国际社会朋友圈,成为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另一方面,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虽然有恢复性增长迹象,但态势不稳定不平衡;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
广东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工业经济、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大的金融融资总量、最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体量大、供给体系复杂,但“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相当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受制于人。面对这些风险挑战,广东各级党组织必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保持必胜信心和发展定力的同时,增强底线思维,加强战略谋划,消弭风险,化危为机,坚决扛起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责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要求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治理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虽然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其中既包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的发展鸿沟,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满足水平不匹配等不平衡问题,也包括生产力水平与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经济创新能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不充分问题。这些问题在广东这样的传统经济大省也有着突出矛盾和表现,如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当前,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面对人民所需所盼,广东各级党组织必须着力增强谋发展的能力水平,坚持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正确方向,提高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面临难题
一是政治建设要从外部要求变为内在主动。部分党员干部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还存在差距,将严守政治规矩作为自身干事创业座右铭的自觉性还不够,对方向、大势、全局的把握缺乏政治高度,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还不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效性全面性还不到位,推动工作的格局视野不开阔、思路举措不坚实、使命感不强。
二是思想建设要从入眼入耳走向入脑入心。理论武装基础不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党员干部“分析靠翻书、思考找百度”,对科学理论的内容一知半解,对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更是浅尝辄止,存在“上热下冷”式学习、被动学习、表面学习等现象,融会贯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事业发展的能力还有不小提升空间。
三是组织建设要从全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一些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还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品牌意识和效应,表现在思想性不强、参与度不广、创新力不足,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还不够细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还要更加充分,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队伍战斗力、自我革新力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都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作风建设要从治标为主走向标本兼治。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效性还不强,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文山会海”现象或暂时隐藏或“改头换面”,工作重形式不重结果、“痕迹主义”倾向仍然存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相关制度的执行缺乏常态化规范化机制。
五是纪律建设要从惩治高压走向制度保障。纪律制度的制定、修订要更加紧跟时代步伐,纪律执行的机制要更加健全,纪律观念要更加深入人心,纪律制度作为约束、规范、保护干部的利器作用要进一步彰显。
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发力点
一要坚持战略思维,强化全面发力。聚焦政治领导力,不断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聚焦思想引领力,推动各战线、各系统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轮训工作;聚焦队伍战斗力,从政治上看基层党建,从民生上抓基层党建,鼓励探索形成工作品牌;聚焦群众组织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下基层”常态化规范化执行机制,着力加强非公党建工作;聚焦自我革新力,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把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二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协同发力。做好战略规划统筹,发挥好党建工程“管总”的作用,将党建工作触角延伸至党内各个层级、各条战线。各级党组织可参照中央安排,逐步探索完善人大、政府、政协等机构党组向党委述职报告机制;针对地方发展症结和重大问题领域,基层组织也可探索设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议事协调决策机构,加强各条块间的工作协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党的领导作用,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发力。各级党组织可探索建立定期召开党建质量分析会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例研判,分析原因本质,建立整改清单,部署立行立改。上级党组织可不定期列席下级党组织党建质量分析会,开展党建工作质量评估,检视工作思路和举措,给予明确指导,大力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四要坚持长效意识,强化持续发力。各级党组织可以3~5年为周期,研究编制本地区、本部门党的建设规划或行动计划,以党组织为单位做好责任分工;可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离任审查机制,审查结果作为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确保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将党建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抓实抓好,深耕厚植,久久为功,从“当下改”入手,到“长久立”收兵,直到完成“生态性”转变。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