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名片:探索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体制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本文责编/林若川
科技创新
二十大报告摘要: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0年时间,一个地区能发生多大的变化?在广东,这10年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实现历史性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10年增加8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广东在践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始终牢记嘱托,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力推动创新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广东正在深入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技术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广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何以一直排在全国前列?
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体采访上,广东省代表团发言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介绍,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广东主要是在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着力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着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这四方面下功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东正在向科技强省阔步前行。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全省每年高规格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这两大国之重器顺利运作,东莞散裂中子源一期顺利建成并在前沿科学和产业急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广东还积极与港澳共建科研机构、高校和孵化基地,探索接轨国际的科创机制,汇聚世界顶尖研究团队。比如华南国家植物园,与80个国家的有关机构进行了密切的科技交流合作。
特别是在存在薄弱环节的基础研究上,全省正在采取积极措施。
“基础研究是技术攻关的源头活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也就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加大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推动广东基础研究实现新的突破。在近两年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当中,广东牵头或者参与的成果就有5项。
梁勤儒表示,目前,广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5G、4K/8K、高端电子元器件方面陆续实现突破,部分产品甚至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
接下来,广东将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下游一体贯通,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面向全球吸引集聚更多科研人才
不久前,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将回国“落户”深圳,引发广泛关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是支撑。近年来,广东把做好人才工作摆到战略位置、提到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努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来。
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广东特支计划”遴选培养千余名本土高层次人才。“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成为广受欢迎的民生品牌,十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500万人,全省就业总量达7072万人,占全国1/10。目前,异地在粤务工人员2300万人,为广东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全国稳定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迈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重大平台、重大使命。广东正在肩负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主动携手港澳做好谋划和落实工作,一步一步把战略擘画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继续发挥好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综合优良环境,建设适合创新创业的热土,让更多千里马在广东大地竞相奔腾。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