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新广东有我

2023-05-23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广东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省属企业培训班学员前往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进行现场教学。 团省委/供图

广东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省属企业培训班学员前往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进行现场教学。 团省委/供图

广东团结引领青年奋勇向前坚定不移跟党走。青年以“自找苦吃”的奋斗姿态,投身现代化建设实践第一线,在实干中成就事业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广州、茂名等地

◎本文责编/林若川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中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

广东作为全国“最年轻”的省份之一,“七普”显示全省14~35周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35.2%,大约每10名中国青年中就有一名广东青年。

当下,广东团结引领青年奋勇向前坚定不移跟党走。青年们以“自找苦吃”的奋斗姿态,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科技自立自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现代化建设实践第一线,在实干中成就事业,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广东,青春之中国!

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开年以来,港澳地区青年到粤港澳(南沙城)国际青创社区参观、研学、举办沙龙等交流互动更为频繁了。

青创社区总经理孙弘睿常常会对到访者提到这句话:“以前我是创业者,现在是助力者。港澳青年对科创、青年发展以及规则衔接有哪些想了解的,我们都可以提供支持。”

85后孙弘睿是从公屋里走出来的“草根”港青,后来到广州求学与广州结缘,曾经在南沙创建跨境电商实体店,2019年又创立了青创社区并担任总经理,现在帮助更多“草根”港青们在大湾区实现创业梦想。

95后香港青年香小婷在南沙创立广州完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性价比高的普惠型助听器,公司发展过程中就获得青创社区的帮助和支持。从团队搭建到资源对接,孙弘睿常常与香小婷密切沟通和讨论遇到的问题,帮助创业项目一步步走上正轨,产品也逐渐在市场试水,致力于减轻听障人士经济负担。

“在这里,创业无忧,不管是办公场所、导师、政策申办、生活都得到了支持和照顾。我的项目在去年得到了充分的成长,今年准备正式投入市场。”香小婷说。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到2025年,青年创业就业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5月,南沙又推出“广州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集聚人才九条措施”。

“这将对南沙人才引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孙弘睿坦言,一些海归技术型人才在内地发展时,常常会面临技术无法落地等问题,未来如果能够利用好香港这个对接国际的平台、南沙的广阔空间,实现成果在内地转移转化,一定能够推动科创产业的发展。

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港澳青年实现理想的最大舞台。投身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的选择。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技术人员在工作。 视觉中国/供图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技术人员在工作。 视觉中国/供图

“制造业当家”当有为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年轻的汽车制造企业,成立5年来,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20%,塑造了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埃安现象”。

“埃安现象”的背后,是一大批青年人凝聚潜力、能力、动力冲在前列。

走进广州市番禺区的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生态工厂,生产线上排布着机器人、机械臂等自动化设备。在自研电池试制线,机器忙碌。早上8点多,广汽埃安研发中心电池研发部硅基平台高级经理顾晓瑜就到达了车间。从匀浆涂布到辊压、分切,再经过组装、注化、包膜之后,一批电芯基本完成。

“第一代海绵硅负极电芯开发耗时5年时间,这是业内首次将硅材料应用到大型动力电池上,实现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285Wh/kg,并且保证了稳定的循环寿命。”顾晓瑜介绍,研发团队不断寻找新材料、实验和验证,获得阶段性成效。

在攻克行业技术难题上,埃安青年多线作战。

车身质量工程师、广汽埃安制造团总支书记周弈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众所周知,新能源车对车身配重的要求非常高,既要轻量化又要保证车身碰撞安全,公司引入航空领域使用的热熔自攻丝技术,但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螺丝头下间隙大,有影响车身安全的风险。”

为此,埃安青年突击队扎根现场,无数遍地示教机器人进行攻丝试验,经过52天600多次的攻丝试验,终于开发设计出一款专用的对中工装,可确保攻丝角度居中无误,攻丝不良率由10%降低为零,这一突破使埃安公司每年能够节约成本309万元。

埃安青年突击队是一线的“排头兵”。

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立足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是实干,必须坚持务实务实再务实。”埃安青年沉心实干,在剪刀门、电动尾翼及超跑产线等新工艺试制的过程中,坚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两手抓,快速识别出产品前端技术落实至量产的难点课题,稳步推进Hyper GT及Hyper SSR两款明星车型的量产上市。

周弈说:“制造业当家,青年当有为。我们青年突击队要凝聚团体力量,推动自主品牌向上发展。”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最近几个月,坐落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不时传出好消息:研究成果在《自然》《自然子刊》《国家科学评论》等顶刊发表,在基础研究探索如量子计算纠错、量子逻辑门、低温低噪声放大器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许多科研成果都出自80后、90后青年,这支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中青年科研团队成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

2月,深圳量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牛晶晶在分布式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被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Electronics上。经过近2年的技术攻坚,牛晶晶团队提出并实现了超低损耗的量子芯片互联技术,奠定了大规模、可扩展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的坚实基础。

近日,深圳量子研究院刘骏秋团队与合作者报道了国际上首次实现超低损耗氮化硅集成光学技术从“实验室演示”到“工业级大规模量产”的转化。这也是首次在国内建立起超低损耗、大尺寸晶圆、厚氮化硅的光芯片工艺技术,且多项指标和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刘骏秋研究员本人也曾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单的入选者。

刘骏秋说:“我们这些年轻科学家,受到国家的号召,投身祖国科技事业发展一线。国家支持我们去做科研事业,我们就放手去做。”

科技创新“从0到1”,实现基础研究领域的源头创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关键。广东布局原创性基础研究重点方向,逐步构建起包括各类高水平实验室、科研机构在内的实验室体系,锚定基础研究持续发力。

基础的科研需要顶尖的科研人才。广东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

去年底以来,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归国后被聘任为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技人才系列对接会吸引一大批高水平人才,这都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有利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集聚效应。

成为“百千万工程”生力军

4月25日上午,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返乡创业青年何清,一边带着前来研学的创业青年参观,一边满怀激动地分享:“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激励更多青年回乡创业,我们非常有信心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趁年轻好好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甜。”

80后的何清人称“荔枝哥哥”,是返乡“新农人”的代表。9年前,他放弃了广州一家国企的工作,辞职回到家乡,一心扑在返乡自主创业的道路上。第一年从做物流起步,卖出了将近5万斤荔枝;2015年开始不断摸索电商销售荔枝,帮助家乡的种植户搭建销售渠道。

此后,村里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家人也逐渐认可和支持他返乡创业。

2018年,何清注册的“荔枝哥哥水果工作室”和柏桥村精准扶贫户签订购销合同,优先收购贫困户的荔枝,“牵线搭桥”为他们拓宽了荔枝销路。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经销团队,主要是为本地农户解决包装、设计以及物流运输等问题,上游对接收购商,下游则是对接农户,帮助农户把优质的产品卖个好价钱。”何清介绍,今年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生根,越来越多青年人,选择回到乡村,扎根乡土,凭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成为乡村振兴新力量。

柏桥村的“荔枝妈妈”林常珍前两年创办了农创园,为“新农人”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业空间。她的两个儿子丁贯阳、丁贯洲从广州读书毕业后,回到村里从事电商贸易工作。

“夏天的第一口甜,2023年的第一批荔枝已经红了。”5月,第一批荔枝上市,95后丁贯洲在直播间里忙个不停,今年还专门为自家荔枝设计了“520我爱荔”标志。

丁贯洲说:“年轻人在包装设计、品牌打造、电商销售等方面创意多,让荔枝产业更有活力和动力。我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青年人归来,乡村旺起来,进而又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百千万工程”的生力军。

青春守护绿美广东

停下自己的小摩托,背上硕大的迷彩背包,揣着最时髦的“大肚杯”,胸前挂着大口径相机,背着三脚架,踩着高帮防水鞋,90后雷州小伙子何韬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是沿海地区防风减灾的自然屏障。何韬就是“海岸卫士”的其中一名,是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红树林进行周密的生态保护,通过操作高精度望远镜、无人机、监测仪等现代化器械,对红树林进行全面观测。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片树木,还是整个生态系统。为了这片树林,我们会考虑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海水盐度、外来物种等。各个群落就像齿轮,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何韬和同事们工作中所测出来的数据,要经过多次对比,才能成为科学依据。

一天天跟树和鸟打交道,就是工作的常态。何韬至今记得,面试这个岗位的时候,英语成为必备技能,当时他还纳闷,红树林半天见不着多少个人,讲英语给谁听呢?

工作后他才知道,我国与国外专家合作开展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工作人员常常也要与外国专家对接,同时要学习国际上的环保知识与理念,英语成了必备技能,而且在工作中,也必须不断学习操作精密仪器。

现在,何韬已经是保护红树林的行家里手,并把对红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自然教育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生。

“红树林为什么叫红树林?它的树皮内,丹宁含量高,如果受伤了,伤口就会氧化变红。”

“红树林有什么作用?它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海水,落叶腐烂后,还会成为小鱼小虾的饲料。”

何韬和其他红树林青年们利用红树林小道,打造红树林宣教场所,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他们耐心地解答参访小朋友们的问题,一问一答间,传递着环保理念。

“生态保护,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何韬这样一拨拨年轻人的到来,是“绿美广东”的守护者,也是理念的传承者。

越来越多的青年,也像这红树林一样,一茬一茬地生长、聚木成林,成为新广东建设的青春力量。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