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势 巩固态势 勇挑大梁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经济大省更要把握发展大势、巩固向好态势,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发自广州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全年工作进入倒计时。
10月16日上午,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套开省委财经委会议,聚焦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明确发出全力冲刺四季度,决战决胜 “十四五”动员令,强调要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担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传来重要消息。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会议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延续稳中有进态势。
从国家层面的战略谋划,到地方层面的具体落实,从宏观数据的整体向好,到发展目标的逐步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方向明确、基础扎实。在此关键节点,如何把握发展大势、巩固向好态势,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准确把握经济大势
观察大国经济,不能只看短期数据波动,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数字看趋势。当前,我们正处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大势,是坚定信心、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前提。
从长周期规划看发展的定力。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这种以五年为周期的战略部署,既能够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又能锚定长远发展目标,引导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互配合,确保发展蓝图一以贯之。自1953年以来,我国已编制实施14个五年规划(计划),正是在这样的持续推进中,我国逐步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十四五”时期,即便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依然实现稳健前行。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年均实际增长5.5%,远高于同期世界3.9%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今年,我国GDP总量预计可达140万亿元。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经济已形成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基本面。如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已对“十五五”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抓好贯彻落实,把发展潜力充分释放,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实绩。
从要素流动看运行的活力。经营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其活力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力扩围“两新”“两重”政策,同时在扩大内需、活跃资本市场、整治“内卷”等领域出台一系列举措,这些政策不仅稳住了当前经济运行的底盘,更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动能。
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货物、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明显加快,产业链配送效率不断提升。9月,PPI同比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制造业PMI中的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达50.8%。前三季度,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4.8%,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4.4%,这些数据都印证了经济循环的持续畅通。
从全球视野看经济的韧性。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持续加深。面对复杂局面,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韧性。以美国滥施关税为例,我国始终保持从容与自信,从“天塌不下来”的冷静判断,到“具有强大抗压能力”的坚定表态,再到“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明确立场,这些态度不仅激励着我们迎难而上,更帮助我国承受住了贸易保护主义和外需收缩的双重压力。
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交出了亮眼答卷。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稳”的基本格局、“进”的发展势头、“韧”的内在特性从未改变。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必将在接下来的发展航程中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聚焦重点领域攻坚
认清大势是为了更好实干。
全力冲刺四季度,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关键领域实施精准攻坚,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具体行动。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必须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三者同等重要,也要齐头并进。
一方面,要强化对重点工业项目的调度督导,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纾困解难,稳住经济基本盘。另一方面,要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前瞻布局一批战略性、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不断做大先进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为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消费是增长的“主引擎”,必须挖潜力、创场景、拓市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的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新动能的增强也会持续显现。要抓住重要消费节点和重大活动契机,精心策划一批文旅和促销活动,做大假日经济、赛事经济。在用好国家促消费政策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出台本省配套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游客,把人气转化为商气,把流量转化为销量,让消费市场热起来、经济循环活起来。
外贸是开放的“晴雨表”,必须稳份额、优结构、增动能。当第138届广交会以展览面积155万平方米、展位总数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的规模刷新历史纪录时,当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汇聚琶洲展馆时,中国外贸已向世界传递出超越数字的强烈信号。要加力抓外贸稳份额,进一步便利通关物流,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首届全球智能机械与电子产品博览会等展会,大力拓展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更加精准有效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投资是发展的“强支撑”,必须抓前期、促落地、增效能。要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全流程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有力推动重点项目提速增效,持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经济增长积攒后劲。此外,越是关键冲刺阶段,越要一以贯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做细做实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御,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立足新局勇挑大梁
从国家全局到地方实践,冲刺“十四五”收官与谋划“十五五”开局必须做好衔接。对经济大省而言,勇挑大梁既是使命,也是担当。
作为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经济大省始终被寄予厚望。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十强省份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63%,其中有7个省份经济增速跑赢全国5%的增速,有力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面对复杂形势,经济大省更须系统谋划、实干为先,找准发力点,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不仅关乎“十四五”目标的高质量完成,也直接关系“十五五”能否开好局、起好步。
对广东而言,“十五五”意义尤为重大。近期,广东通过多场高规格座谈会,对“十五五”时期作出了清晰判断。这是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的关键五年,是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综合实力实现总体跃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全力保持领先、实现实力跃升的关键阶段。
广东正处在“量的增长到了平台期,质的突破还处在酝酿期”的爬坡过坎阶段。先行一步,也较早遭遇“成长的烦恼”。但多年深耕科技、产业与市场,一批前沿项目已进入成果转化期,基础不断夯实。这意味着,“质的突破”渐行渐近。“十五五”这五年,将是催化质变、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的关键。
唯有立足优势、破解难题,才能把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这既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所在。
网编:李晓霞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