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均衡化,是希望工程不变的主题
专访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省希望工程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吴阳平
希望工程在广东已经走过30年,也创新了30年,接下来将如何升级3.0模式?在超级变变变背后,又有哪些贯穿始终的内核?
广东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广东省希望工程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吴阳平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希望工程与时代共进,持续为教育均衡化作贡献,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南方》杂志:希望工程在广东发展了整整30周年,有哪些“变”与“不变”?
吴阳平:广东希望工程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南粤困境青少年的需求,有变也有不变。
一是初心不变,动员方式与时俱进。希望工程开始时,我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动员,后来发展到主动拜访企业、捐方,再到现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组织化、社会化动员并重,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切实走好公益群众路线,用心用情用力为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始终做联系服务青少年的桥梁纽带。
二是服务对象不变,项目设计因势转变。这30年希望工程聚焦的服务对象,一直都是广东乃至全国处于困境的青少年。他们遇到困难来向我们希望工程求助,我们就通过动员社会资源来帮助他们。而我们的项目设计一直在创变,30年前我们主要解决“读书难”的问题,现在要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经过这30年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广东希望工程从原来简单的建设希望小学或者是直接发放助学金,到现在更加注重乡村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公益项目为载体,突出思想引领,注重实践育人。我们设计的项目,更多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素质提升、身体健康,让乡村孩子能够跟城里的孩子一样,有一个相对均衡的发展。
《南方》杂志:广东希望工程为何有这么多全国首创的创新实践?
吴阳平:第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中心工作大局。我们时刻紧跟党的政策,了解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最新要求和部署,做出相应的安排,并撬动社会爱心资源,动员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关心关爱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与此同时把党的政策要求和党的关心关爱传递给他们。
第二是始终围绕青少年服务对象,精准把握困境青少年的需求。青少年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成长需求变化飞快、最具有发展潜质的群体。希望工程围绕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创新想法设计实施项目,比较受青少年欢迎,让公益项目不断实现“迭代升级”。
第三是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从30年前刚开始发起实施希望工程,我们就注重跟港澳台乃至海外华侨华人联系,动员各界爱心力量支持广东希望工程。上世纪90年代,广东希望工程跟香港的苗圃行动一起发起实施“行路上广州”“助学长征”等项目;到现在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设计项目、招募志愿者也会动员港澳青年一起参与,让他们亲自来内地看一看,通过希望工程这一载体实现粤港澳青年交往交流交融。
《南方》杂志:接下来,广东希望工程酝酿深化改革,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吴阳平:第一是聚焦乡村振兴。希望工程从最开始实施的助学项目,是为了让农民的孩子人人有书读,到现在实施“五大计划”的矩阵项目,始终聚焦乡村青少年。我们要充分运用过去30年项目实施的基础,充分挖掘乡村青少年的困难和所思所想所需,以希望工程为抓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第二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希望工程品牌效应。希望工程在香港澳门地区非常受欢迎,我们要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让港澳同胞对祖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更加理解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同时,我们也会学习借鉴港澳地区先进理念,加强联动,把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最大化。
第三是加快推进互联网战略转型,积极走好数字时代网络公益群众路线。基于互联网思维,推动广东希望工程工作方式、体制机制、项目运行、品牌塑造等方方面面的迭代升级,构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服务青少年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公益生态圈。
第四是助力实现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广东希望工程也将继续聚焦青少年的美好期盼和向往,在教育均衡化等方面继续深耕。未来会引入一些类似乡村少年棋院的项目,让乡村孩子也能够在学习围棋、象棋等棋类运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我们也准备在乡村学校推广戏剧德育,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体验戏剧教学方式,通过戏剧德育促进文化课学习,更好地成长成才,实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