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帮扶协作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将省内对口帮扶协作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以高水平帮扶协作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胡项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温松(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
◎本文责编/李育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将省内对口帮扶协作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以高水平帮扶协作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省内对口帮扶协作面临的挑战
产业承接能力有待提升。尽管近年来粤东西北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但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在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服务企业等方面仍存在差距。而且粤东西北地区产业链上下游间协同不足,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要素流动壁垒有待破除。一方面,受珠三角地区人才虹吸效应影响,粤东西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仍面临结构性就业矛盾,人才“单向流动”困境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帮扶协作双方仍需进一步拓展政务数据共享清单领域,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数据亟待实现实时互通,推动更大范围和力度的数据要素共享。
垂直分工体系有待打通。在产业有序转移过程中,低附加值环节迁入至被帮扶方,高附加值环节仍留在帮扶方,价值链的高低端分化制约了帮扶成效,而且产业链各环节间的跨地区协同还有改进空间。
多元主体协同有待强化。从民营企业参与对口帮扶协作来看,部分地区企业参与对口帮扶协作以捐赠为主,较少深入参与产业链延伸、补充和强化环节。从社会组织参与力度来看,相较于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专业型社会组织在产业帮扶、技术培训等关键领域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从政府部门间协作来看,政府内部部门间协调不畅,导致部分对口帮扶协作项目进展缓慢。
广东省内对口帮扶协作的地方创新探索
“湾区+苏区”助推融湾入海的广梅实践。广梅两地突出“梅州所需”与“广州所能”,深化“湾区+苏区”合作,助推梅州融湾入海和苏区全面振兴发展。一是做强融湾产业集群。创新实施国企与民企协同、制造业与金融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梅州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二是做强产业合作平台。搭建以广梅投资公司为主平台开发母公司、与各园区设立合资运营子公司、吸引社会资本等设立项目子公司的开发架构。探索“反向飞地”建设,加速形成“1+N”反向飞地建设模式。三是推动乡村建设。成功打造村集体流转集约土地加民企市场化运作的“五华华城模式”、镇属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梅江西阳模式”和园区科研成果赋值现代农业促进三产融合的“梅县丙村模式”等产业合作典范。
“特区+老区”推动合作共赢的深汕实践。深汕两地以推动“特区+老区”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开展创新探索,不仅为汕尾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深圳产业升级和拓展提供了新空间。一是产业体系联动。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海洋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引入供应链核心配套企业,建立“深圳研发+汕尾制造”产业链协作机制。二是营商环境同优。汕尾移植深圳招商政策,以政策环境同优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推进深汕政务服务零距离衔接,实施同标准、同水平高效审批,让企业享受与深圳零差别政务服务。三是民生福祉共享。引入深圳教育管理模式,全方位改革汕尾教育教学,打造医疗帮扶标杆工程,投资建设深汕中心医院,成功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平台+飞地”赋能产业发展的佛茂实践。佛茂两地以“平台+飞地”模式突破传统帮扶框架,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实现逆向破局赋能县域产业。一是建立“市级统筹、区县联动、政企协同”模式。市级层面由指挥部统筹产业规划与政策衔接,区级层面形成结对共建单元,引入省属国企作为园区开发运营主体,既保障省级战略的落地实施,又激活市场主体的资源配置效能。二是创新利益共享机制。突破传统“产值属地化”统计限制,探索“飞地统计+税收分成”机制。结合省级产业转移政策红利及佛茂产业协作引导基金支持,形成“政策叠加—要素集聚—收益共享”良性循环。三是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佛茂“反向飞地”形成“基金招商+政务代办+科创转化”一体化服务模式。四是推动产业链跨区域融合。推动“湾区研发+佛山人才+茂名产业化”联动发展,构建产业链跨区域分工格局,实现帮扶方与被帮扶方双向赋能。
“智造+绿谷”实现优势互补的莞韶实践。莞韶两地围绕“智造+绿谷”开展帮扶协作,在产业对接、项目建设、人才交流等重点领域探索对口帮扶协作创新。一是聚力产业协同创新,激活园区发展动能。构建以莞韶城片区和华南装备园片区为两大核心区域的“一园两区”规划布局。引进涵盖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优质项目,在增进韶关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其就业和产业升级。二是全力推动消费助农。设立“韶莞营销中心”,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韶关优质农产品出山出海。实施“公司+车间+村集体+村民”“政府+企业+车间+村民”等乡村振兴车间运作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民增收创富。三是着力长效帮扶,筑牢民生发展根基。设立支教名师工作坊,发挥优秀支教教师引领和辐射作用。实施莞韶医疗领域精准帮扶行动,建立一带多、多带一、师带徒、团带团的“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广东省内对口帮扶协作的路径思考
扎实推进产业共建。一是强化产业链整合与对接。依托“链长制”实施跨区域产业协同计划,促进帮扶协作双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融合,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数据库,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二是创新“飞地经济”运作模式。探索“双向飞地”合作机制,明确税收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建立GDP分计、能耗分担核算体系。三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区域产业同构化预警机制,开发产业匹配度指数,利用大数据分析帮扶协作双方产业要素的互补性。
做强产业转移主平台。一是加强产业转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承接园区建设及其扩容建设,完善5G专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二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极简审批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三是统筹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引导被帮扶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手段,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四是搭建协作双方产业合作平台。鼓励帮扶协作双方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信息交流、市场拓展等活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关系。
壮大对口帮扶协作力量。一是深化国企与链主企业参与。通过实施跨区域投资税收分成机制、对产业集群项目给予贴息支持、探索“一企带一链”帮扶机制与“链主+园区”共建模式。二是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实施“社会帮扶专员”政策,建立“社会帮扶专员”数据库,遴选商会负责人、公益组织骨干担任专员参与对口帮扶协作。三是深研领导干部管理。从产业增长值与连续性、人才培育数、技术溢出量等维度完善考核体系。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完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依托被帮扶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智慧农业生态系统,创建“5G+智慧农田”示范区,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二是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物流、网络、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村村通快递”示范点、打造“5G+数字乡村”样板。三是大力发展农文旅一体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开发,衔接典型县镇村建设,打造集“民宿+农耕+书吧+文旅”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5年度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专项(GD25TZ07)的阶段性成果]
网编:李晓霞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