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燃动青春,建功大湾区

2023-05-23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许俊仟

在生逢其时的新时代,广大南粤青年苦练本领、砥砺奋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为时代发展进步注入强大青春动力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林若川

曾锋

省林业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专班专职副主任

刘同旭

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童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研究生、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秘书长、广东省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 


航拍广州市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省林业局/供图

航拍广州市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省林业局/供图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深刻指出,广东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在生逢其时的新时代,广大南粤青年苦练本领、砥砺奋斗,积极投身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创业、绿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为时代发展进步注入强大青春动力。

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如何更好地汇聚青春力量、释放青春能量?《南方》杂志记者邀请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进行圆桌畅谈。

绿美广东,青年先行

《南方》杂志:省委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青年如何先行?

曾锋:“绿美”正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题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提出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林业大省,广东历来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部署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统筹推进森林碳汇工程、生态景观林带工程、森林进城围城工程、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目前,全省森林面积1.43亿亩,全国排名第9位;森林覆盖率53.03%,全国排名第5位;森林蓄积量5.78亿立方米,全国排名第11位;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361个,数量全国第1位。

在取得亮眼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广东森林质量仍有提升空间。目前,广东森林总体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相改善还有很大空间,林分改造也有很大潜力。对此,今年2月正式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直击广东林业生态建设的短板,提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等“六大行动”,提出到2027年底,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000万亩,森林结构明显改善,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绿色惠民利民成效更加突显,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  

《决定》是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加深对省情市情县情的新认识后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广东将通过高质量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引领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节能降碳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等,引领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引领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带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青年人充满朝气、希望,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共同推动植绿、护绿、爱绿、兴绿成为广东新时代新风尚。立足当下,我们既要切实担起责任,做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守护者,又要引导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共同守护南粤大地的一草一木、万水千山,让我们的家园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青年可以从大地植绿、心中播绿、爱绿护绿、积极兴绿上重点发力。在义务植树上,广大青年可以积极参与营造“青年林”“亲子林”“同心林”“幸福林”等,为大地增绿添彩。同时,我们也要热爱森林、保护森林,保护身边的古树名木,维护生态安全,共享绿水青山。

今年广东印发了《关于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全省要打造100个以上以森林公园等为主要载体的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有特色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青年们还可以投身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助力打造展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果的综合窗口。

各级党团组织可结合实际,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青年活动,如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进课堂、进礼堂等,并通过动员广大青年企业家、知名人士等参与各类生态公益活动,发动优秀青年企业家参与林业产业发展,让更多青年参与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来。

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竣工投产。 南方日报/供图

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竣工投产。 南方日报/供图

潜心科研,笃行不怠

《南方》杂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创新驱动,青年如何彰显担当?

刘同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了精神的旗帜、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潜心基础研究,聚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一是青年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潜心钻研基础研究难题。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从事基础研究以来,我非常幸运遇到大湾区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一直面向土壤污染防治与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土壤分子反应过程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基础土壤学理论,以期用“机理机制研究”这把研发关键技术的钥匙,为基于自然过程的土壤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破解土壤环境的重大问题,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绵薄之力。

二是青年要投身高质量发展大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正在依托广东省科学院打造的聚焦产业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以及全链条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的体系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采用“企业出题、研究所答题”新机制,重点定向发力突破技术瓶颈,着力突破一批战略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针对农田土壤污染治理协同固碳提质的难题,我们创制了土壤绿色可持续修复材料与技术,实施了成果转化与规模化应用,建立了耕地土壤保护技术标准化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业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青年要加强生态文明素养,赋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针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正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面临因海水入侵带来的生态环境挑战,我们与港澳积极开展广泛合作,从不同尺度深入揭示海水入侵对陆地土壤环境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造成危害的特征与本质,为高盐度环境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连接粤港,逐梦湾区

《南方》杂志:到内地求学这几年,有哪些成长和思考?在加强粤港连接上,青年应当如何发力?

陈童: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暨南大学视察,勉励我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是1997年出生的香港“回归宝宝”,也是祖籍在潮汕的“胶己人”,“诗书传家、精忠报国”,是我爷爷立下的家训。自记事起我便常常跟随经商的父母往返于香港和内地,“香港和内地同根同源”深深根植于心中。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肩负起中国青年应有的责任,紧跟时代的潮流,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用知识和力量来建设湾区、建设国家。

我本科和研究生就读的都是应急管理专业,这是个相对“冷门”,但是越发受到重视的专业。我非常珍惜在暨南大学钻研学习的机会,更希望成为一名“城市守护者”,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在校期间,我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成长计划高级研修班和港澳台侨学生学习与发展创新项目。自2020年起,我多次随导师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基层社区调研。过去三年里,我一直细心观察疫情防控、处置过程,并作为志愿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疫情防控的“实战”,为社会贡献一分力。

这些年,我还兼任学生辅导员,为新入学的香港学弟学妹解疑释惑,带他们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帮助他们融入内地的学习生活。我常常和学弟学妹说,要多用脚步去感受内地发展进步。让大家感受到,在这里只要踏实努力就能靠近梦想。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为香港青年拓阔视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良好机会。近年来,随着粤港两地合作推动人才交流,香港青年逐梦大湾区日渐拥有更畅通的渠道、更宽广的舞台。尤其在大湾区各城市,对于香港青年在内地就业推出的政策和措施如同“抢人”,为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大展拳脚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近几年来,在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简称“粤港联”)的岗位上,我除了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之外,还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在粤港生提供升学、实习、就业等资讯和服务,累计帮助2000多名在粤港生配岗实习。现在,粤港联共有近2000名服务对象,未来我们还在不断拓展影响力。

今年团省委组织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面向全省高校征集助力“百千万工程”的100个优秀示范项目。我们目前也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引导青年们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多作用。

从三四个小时的长途大巴到如今48分钟的高铁,透过车窗,我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打开了格局,更想将我所有的力量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成为粤港两地青年交流的桥梁,携手两地青年人,让我们共同的家园变得越来越好。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