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稳中求进的广东方法论

2022-01-24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温柔 史成雷

去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东莞成为我省第四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城市。

去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东莞成为我省第四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城市。

稳中求进,是今年广东发展的总基调。稳的定力底气何在?进的信心从何而来?翻开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高质量发展”等系列高频词备受关注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史成雷 发自广州

◎ 本文责编∕郭芳

稳中求进,是今年广东发展的总基调。

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勾勒出新年发展蓝图: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等。

稳的定力底气何在?进的信心从何而来?翻开报告,一系列高频词备受关注:“高质量发展”出现了19次,“改革”出现了56次,“创新”出现了53次,“制造业”出现了13次,“消费”出现了19次……它们是广东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也是广东各项工作推进的重要方法论。广东省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聚焦这些关键议题纷纷建言献策。

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1月19日,省委书记李希在广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会议上指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载入史册的一年,也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东莞成为我省第四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城市,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4万亿元、增长9.1%,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增长16.7%,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广东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能够沉着应对,在遇到大风大浪时始终充满必胜信心。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认为,去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GDP、进出口总额、金融业增加值、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等均实现重大突破,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此外,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00万户,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全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为今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2022年。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也将于今年召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综观国内外形势,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的底气从何而来?报告指出,广东处在内外循环交汇点,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较强的创新实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拥有1500多万市场主体、7000万劳动者、1.27亿常住人口共同形成的市场红利,拥有“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利好,这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广东省政协委员、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雷彪表示,当前广东民营经济在稳定我省经济增长预期、促进创新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民生就业、助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如何稳住广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雷彪建议,要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建议将营商环境改革重心从打破市场准入壁垒转向促进创新要素流动。

中小微企业是广东经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针对如何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及融资成本这一难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集体提案《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建议》提出,要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专利技术、市场占有率、公司成长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划分优、良等级,对符合标准的优质中小微企业给予认定。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国之大者”,对广东而言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报告提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一系列路径。

2017年以来,广东省共启动10家省实验室建设,产业支撑和聚力引才效果显著。广东省政协委员、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廖兵建议,要优化省实验室发展体系,实行“培优一批、整合一批”的动态调整机制,打造“金字塔结构”的梯次发展体系;要构建协同高效的互动机制,加强省实验室间的交流合作,推动科技要素互通互享;要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对引进的全职顶尖人才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加速高层次人才集聚。

广东省人大代表、昆桥资本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金燕同样关注科技创新话题。金燕建议,要从顶层设计着手,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特别是硬科技的投资力度,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更好参加国际市场竞争。此外,金燕还建议从产业空间、用工、融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配套服务等方面,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开发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属产品等。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在集体提案《关于促进我省科研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的建议》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各类科技平台重组和优化;推进科研基础设施与平台的开放与共享;组建多层次创新联合体,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协同发展。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特别提出,要对接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广东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鼓励企业参与数据开放,共享基础研究数据和民生保障大数据等,探索各方协作开展科研活动的运营机制与模式。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号称“世界工厂”的广东,以制造业立省。报告指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切实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报告提出“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具体举措。

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牛保庄认为,去年广东GDP增长8%,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其核心基础是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综合配套能力强。“期待新的一年广东的产业链供应链能稳中求进,把关键节点剖析得更细致,把核心难题的解决方法思考得更清晰,落实到行动上”。

尹涛同样认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提升广东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尹涛建议,围绕稳链补链强链控链优化环保政策,探索建立省内各地市能耗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强化产业链核心人才引领作用,重视培育和用好本土人才;用活产业用地政策,建立省域内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交易机制。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转型。民建广东省委员会在集体提案《关于推动广东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建议》中提出,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行业全流程数字化改造速度,挖掘和拓展一批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典型环境。

绿色转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广东省人大代表、惠州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常务副所长邓中青在《科学谋划、加快布局,以双碳目标引领全省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提出,加快双碳建设数字化和产业化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创新技术在碳排放、碳分解、碳交易、碳固化、碳中和等领域的应用。

提升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

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

广东省人大代表、民建省委会副主委、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楚良在《关于积极布局“海外仓”促进广东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提出,引导多方共建海外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强海外仓企业服务、引导企业借助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供应链系统等一系列建议。

周楚良建议,要鼓励海外仓企业对接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国内外电商平台等,匹配供需信息,探索建设海外物流智慧平台,推动商品物流、信息流量优化融合,提升海外仓服务价值链地位。

针对外贸大省如何更好应对好国际贸易摩擦,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金轮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谭日兴建议,加大力度培养通晓“双反双保”、涉外知识产权、跨境投资并购的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在大学中培养跨外语、法律、金融、经济等专业的人才;建立常设机制,在被调查企业与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之间架设桥梁,省政府相关部门、省律协以及各行业协会积极指导和组织企业应诉。

牛保庄建议,广东经济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入境客流均居全国首位,具有发展免税经济的良好基础条件。广东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布局免税经济,更快更好地形成广东“购物天堂”的品牌效应。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