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林文祥:我们是在打客家山歌剧的保卫战

2022-01-24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跟风,林文祥用行动诠释了“坚守者”的精神。

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跟风,林文祥用行动诠释了“坚守者”的精神。

林文祥是亲友眼中的“戏痴”“戏疯子”:创作《围屋旧梦》时,四天四夜不睡觉;和徒弟创作《春闹》时,在最后加工阶段连续两天连轴转;经常跑进山里“闭关”,一待就是一个月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梅州

◎本文责编/蒋玉

20年来呕心沥血守护客家戏剧;多部作品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艺奖;《白鹭村》《春闹》两部作品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同时获得剧目一等奖,创造了广东戏剧的“梅州现象”……

他是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林文祥。作为梅州戏剧创作的“领头雁”,他带领梅州戏剧人走出了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1月13日,《南方》杂志记者走进刚刚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林文祥的创作空间,感悟他对客家山歌剧的情怀与思考。

斩不断的客家根脉

梅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秀美的山水中,代代相传、无处不在的山歌,流淌在林文祥的血液中,滋养着他的心田:“我是在丰顺的山歌里泡大的,很多山歌唱一次我就记住了。这是我创作的根。”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客家山歌剧一度面临尴尬的处境,没有代表作品,没有出色的编剧人才。“我们其实是在打客家山歌剧的保卫战,这是我要做一辈子的!”采访中,林文祥谈到最多的莫过于“根”。他认为这些年客家山歌剧能够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鼓励并取得不少成绩,离不开客家大地深厚的文脉。

“剧作家的根最重要,文化的根脉很重要。客家文化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保留着中原望族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继续深耕。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守住!”林文祥越说越激动,言语中充满危机感与责任感。

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跟风,深耕客家文化精髓,一年甚至三年完成一部客家山歌剧的剧本创作,林文祥用行动诠释了“坚守者”的精神。

亲朋好友提到林文祥都难免会想到“戏痴”“戏疯子”,他创作时的投入状态异于常人:创作《围屋旧梦》时,四天四夜不睡觉;和徒弟创作《春闹》时,在最后加工阶段连续两天连轴转;经常跑进山里“闭关”,一待就是一个月,常常联系不到人……

“感觉快‘死机’的时候睡一下。”林文祥这样描述自己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有一次从山里出来,仍然陷在构思里的林文祥把妻子当作了的士司机,成为一桩“糗事”……“戏疯子”成就了客家山歌剧。

“创作是燃烧的,不能按照套路来。虽然作为成熟的编剧想蒙混过关很容易,但是这样做对不住自己的良心。”林文祥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他从16岁在《梅江报》(《梅州日报》前身)发表作品开始,就爱上了创作。

“梅花好看梅子酸,月老狠心红线断。流水落花春去了,莫让残枝挂心肝。”

“梅开不见竹马人,风吹梅花过门庭。手拿担竿挑菩萨,还望广传多担神(承)。”

…… ……

这样的唱词,每一句都经过林文祥的仔细斟酌。遇到瓶颈的时候,他也会和创作团队聚在一起讨论、反复修改。虽然工作量大,但林文祥认为唱词是客家山歌剧的精髓所在,这样的投入和努力值得。

2002年,林文祥以客家特有的婚姻习俗—等郎妹为创作原型,创作出的一部客家山歌剧《等郎妹》一炮而红,拯救了萎缩的梅州戏剧市场。

而后多年中,林文祥创作的《桃花雨》《合家福》《客魂·家风》等10部剧目先后入选广东省艺术节,并取得优异成绩。林文祥获得了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国内专业舞台表演艺术最高奖“文华奖”等荣誉,被誉为客家山歌剧“筑魂人”“火炬手”。以山歌剧为代表的梅州戏曲也因此被认为迎来了“黄金时代”。

“编剧的工作不只是编一个故事,而是借助故事和人物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在他看来,编剧的思想决定了剧本的高度和深度、思维方式,一部成功的作品离不开剧作家长远的眼光。

“叠罗汉”式的传帮带

林文祥不仅做好剧本,还努力搭建有梯度的人才队伍,用他的话说就是“叠罗汉”—一代传一代、一代站在一代的身上。

“该我挑担子的时候,面对客家文化的危机,我撑住了。现在,最让我欣慰的是后辈成长起来了。”经过多年的栽培,带出了新徒弟,林文祥如释重负。在他看来,这些年客家山歌剧之所以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一方面离不开客家文化的“根脉”滋养,另一方面就是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客家山歌的唱词很有韵味,是非常有文学品位的,我的师傅就写得特别好!”林文祥的恩师是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客家山歌剧艺术重要传承人罗锐曾。在恩师的栽培下,林文祥的事业情怀和艺术天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施展,而他又将之延续到了徒弟身上,手把手地“传帮带”。

“在编剧中心制之下,这种传统保证了客家山歌剧的创作品质。”林文祥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好的作品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一个好的创作团队更是需要数十年的磨合。“文化是需要持续发展的,不只是需要情怀。一旦断代,就很难凝聚起来了。”正是这份强烈的危机感,让林文祥格外惜才爱才。

2009年,林文祥担任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后,更加重视客家山歌剧的传承、发展工作。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有潜质的编剧舍弃了原单位和职位,投身客家山歌剧的创作。廖惠玲原本是公务员,目前已参与完成了《春闹》等作品;李建生原是一名电视台导演,放弃原有的职务考进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他们都已成为客家山歌剧创作的新生代力量。

“林老师很有感召力,他很少提自己,话里话外都是前辈或者后辈。”李建生谈及切身感受时不无感慨。

有了“叠罗汉”,客家山歌剧的创作队伍空前壮大。在2020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林文祥带着新创作的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同时获得两个剧目一等奖。同一个市的同一个剧种在同一届省艺术节上拿两个一等奖,创造了广东省艺术节的纪录,被专家誉为广东戏剧的“梅州现象”。

剧团的“全面开花”

为什么要“叠罗汉”?在梅州如何影响到整个戏剧创作?

《南方》杂志记者的这个疑问在《广东艺术》杂志的《春闹这个团和他的几任团长》一文里找到了答案:“一个团队的气质,其实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与其一代代的领军人密不可分,尤其和它奠基时或涅槃后所塑造的精气神有关。”

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林文祥。

“合力打点,以点带面,全面开花。”林文祥的心中,有着客家山歌剧保卫战的整个作战图,而剧团发展是战役的关键。过去十多年,林文祥克服种种困难,以梅州市戏剧研究室为依托,重点扶持梅州市山歌剧团、梅县山歌剧团为样板团、标杆团。林文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更多创作力量。

这当中,开拓市场在林文祥心里是最大的挑战:“梅州地区的许多青壮年去了珠三角,人才流失太厉害,戏剧市场很难活跃起来,这是客家山歌剧面临的最大困境。”尽管形势严峻,但林文祥认为只要守住根脉、大胆创新,客家山歌剧的市场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白鹭村》中,林文祥带领团队进行了配乐本土化的尝试,增添了客家文化的韵味,避免了配乐的趋同。

“接下来我们计划创作一部红色题材的客家山歌剧,力求以喜剧的形式带领大家回顾那个年代,带领大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林文祥向《南方》杂志记者透露。

客家山歌剧的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采访时,《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目前梅州市山歌剧团、梅县山歌剧团已接到邀请,带着接地气、形式多样的剧目,在春节期间走入乡村进行巡演。而林文祥正抓紧创作一部红色题材的作品。客家山歌剧的历史,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演出、一部部作品里被续写。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