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必须坚持”意味着什么
“六个必须坚持”,既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
◎悦理轩
◎本栏责编/李育蒙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日前,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一书,充分体现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生动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既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有其得以提出和贯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六个必须坚持”意味着什么?我们一一道来。
一
鉴往知来,马克思主义坚守着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创立了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出与时俱进的开阔视野和时代光芒,是“六个必须坚持”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初理论来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斗争实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集中体现出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只有敢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认识新事物,才能找寻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不仅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传承,也是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突出理论成果。对于“六个必须坚持”的深刻把握和贯彻落实,是增强历史自信、探索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神圣家族》中的这一论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记载着“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社会的发展,主要的不是由于外因而是内因,唯物辩证法强调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自强的传统精神观也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奋发图强。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教条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结合具体情况的变化,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智慧基因,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辩证思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进行理论创新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系统全局的观念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客观事物时,“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马克思曾经指出:“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这种世界历史的审视视野和开阔眼光与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大同”理想社会与“和合共生”的文明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提炼出“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着“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理路,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基本原则、科学态度、现实策略、思维方法和世界视野,构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必然,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
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划时代的思想理论,必须满足当代的需要才能凝结为时代的精华。跨越时空的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功能,就要与当前时代的实践紧密联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而实现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和检验真理。
“六个必须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必须深入践行。
一方面,深入践行“六个必须坚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继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丰硕理论成果充分证明了理论创新的辉煌成就,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实践力量。面对国内外“两个大局”,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历史挑战,我们要坚定落实“六个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赢得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
另一方面,要在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根据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的现实情况而进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括总结。因此,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要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意味着要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更加有效地解决中国人民的实际问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和回应现实问题的实践逻辑。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六个必须坚持”,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执笔/殷艺娜(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