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新时代文化当努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打造文艺精品、铸就新时代新经典,既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也是文艺发展的康庄大道,更是通往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
◎张晋琼(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一级编剧、研究员)
◎本文责编/张蓓蕾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精品创作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文艺家安身立命之本。打造文艺精品、铸就新时代新经典,既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也是文艺发展的康庄大道,更是通往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召唤新的文艺精品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必定凝结着创作者的才华和心血,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也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每当我们吟诵着唐诗宋词,传唱着元曲和明清戏曲,捧读着四大名著,我们便会感慨:一个时代的创作高度由优秀作品标注,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由精品力作铸就。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我国的文艺作品不仅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有质量的提升。当下,我国文艺作品生产数量正快速增长,文化产品在海量供给,文艺品种类型及风格多样。同时,随着文艺市场的壮大和人民文化素养、欣赏水平及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民呼吁、时代召唤一批有品位、有市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
放眼全国,当下的文艺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觉醒年代》《功勋》等现象级红色历史电视剧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共情,成为人们的“精神刚需”;《白蛇传·情》《长安三万里》等影片对传统韵味的时代表达,让传统文化频繁“出圈”,国风国潮蔚为大观;《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戏台》《惊梦》等舞台剧的票房“爆棚”、市场轰动,让人们津津乐道,数刷不厌;《革命家庭》《烛光在前》等戏曲让革命者的大情大义照进现实,让观众寓教于乐……所有这些文艺精品,在注入时代精神、融入时代旨趣后,在艺术上焕发出新光彩,在市场上显示出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广东文艺精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舞剧《咏春》、歌剧《侨批》、话剧《深海》、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谯国夫人》,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一大批“粤产文艺精品”现象级作品,屡屡刷新各项市场、传播、收视纪录。
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品。今天,文艺创作的时代背景、现实条件、艺术手段和技术资源等都在发生改变,文艺传播途径迥异于从前。如何从精品创作经验中汲取养分,拓宽时代性、人民性和艺术性的创作道路,创作出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中国美学意蕴、彰显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新经典?如何破解制约文艺创作质量的关键问题,既解决文艺作品“有没有”“多不多”的体量问题,又解决其“优不优”“精不精”的质量问题?是摆在当下各个文艺院团和每一位文艺创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要完成这样一个时代课题,促进新时代文化繁荣,推动当下文艺精品创作,助力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到:
立足当下,心怀人民。“人民是文艺之母。”“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人民、生活、文艺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把握时代脉动,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倾情投入,用心创作,在作品中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发挥文化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近年来频频出圈的广东文艺精品遵循的就是这一创作理念。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潮剧《秘密交通站》、歌曲《亲爱的中国》、图书《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电影《中国医生》等作品,讴歌时代变迁,反映当下生活,反映党和人民奋斗历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了以优秀文艺作品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汲古润今,与时偕行。“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打开更开放的胸襟、投身更火热的实践,当代文艺精品才有诞生的可能。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贴合当下审美、符合时代精神的表达方式,让经典戏曲“老树”开出岭南大戏的电影新花,也为其他种类戏曲艺术的现代化、青春化之路提供借鉴。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在精益求精中勇于创新,已成为当代文艺精品创作的题中之义。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通过“漏斗户”陈奂生折射出改革开放为普通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小人物的命运波折反映家国沧桑;莆仙戏《踏伞行》古朴、典雅、大气,在好看好听中自然传达作品的丰富内涵,既有丰厚的艺术积淀,又凸显活泼的时代感;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根植岭南文化,深度挖掘岭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创造表达方式,在艺术上别开生面,在审美上时尚别致,在市场上反响非凡。当下,各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表现形式交叉相融,科技赋能带来视听体验的迭代升级,文艺形式创新和文艺空间拓展,为当代精品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精品创作过程尤甚。它考验的是创作者的历史担当和精神境界,需要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历史和现实的最深处,将思考延展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它考量的是创作者的文化自信和艺术修养,需要将作品放到生活的活水、艺术的熔炉、市场的检验和受众的评价中去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在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中,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将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静下心、俯下身、精益求精搞创作,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深刻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谱系,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创作出更多体现国家和民族思想水平、艺术水平、创造能力、综合实力的优秀作品。
新征程上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中国文艺必定会在这个伟大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赋予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围绕实现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作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管理者,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增强文化自信,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推动广东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正确方向,努力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注重崇德尚艺、弘扬正道,推动构建运转高效的文艺创作生产体系,充分整合广东各方资源,凝聚各行各派优秀人才,以饱满的创作激情,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创作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冒着时代热气、带着生活露珠”、“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精品力作,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