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南方》杂志编辑部
◎本文责编/蒋玉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日前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短板。广大乡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一旦发挥出来,经济体量一旦快速扩张,对于全省发展来说就会成为不折不扣的“潜力板”。202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两年多来,一幅“百县图强”“千镇焕新”“万村蝶变”的新图景正在岭南乡间不断铺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处在“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全省上下要坚持以增收为牵引、产业为载体、环境为基础、改革为动力,更加自觉地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关键之举、战略之举、务实之举抓紧抓实,以可知可感的变化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要致力于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钱袋子”鼓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首先 要补的是农民群众的收入短板。健康的经济循环要有丰富的产品,也要有旺盛的消费。做大消费蛋糕,需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这同时也是经济潜能激发、发展活力迸发的过程。要坚持以增收为牵引,让“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更多惠及城乡居民。
要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让经济“发动机”转起来。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金钥匙”,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当仁不让要占据“C位”。要坚持以产业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细分领域,培育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发挥好区域协作的乘数效应,大力引导规模、技术、管理等水平都相对较高的外部产业有序进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答好城乡产业振兴这道“必答题”。
要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让生活的“幸福感”浓起来。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是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吸引人才、集聚要素的关键软实力。衡量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产业、收入等面上数据是基础,而其背后的人居环境、生活品质、公共服务等,则是更显底蕴、更深层次的要素。要坚持以环境为基础,坚决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任务,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要致力于深化改革创新,让改革的“新动能”活起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区域协调发展,抓改革创新仍是根本办法。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打破不合时宜的限制性元素,破除行政壁垒和要素流动障碍,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瞄准“三年初见成效”这一关键节点,推出一批看得见、叫得响、真管用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激活体制、激活要素、激活力量,持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就在当下,奋起扬鞭,使命光荣,时不我待。全省上下要鼓足干劲、齐心协力,多谋城乡发展之利,多解乡村振兴之忧,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主战场,奋力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为全国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贡献宝贵的广东智慧与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刻下属于广东的奋进坐标。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