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逻辑演进
以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工作的新实践,切实担负起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
◎陈卓武(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
◎陆志军(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责编/李育蒙
陈卓武
陆志军
2024年1月21日,广州,“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音乐周”颁奖典礼在融创广州大剧院举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及北京、上 海、浙江等地1000多名青少年通过总决赛、星耀盛典演唱会等活动绽放风采。图为STAR乐队在颁奖典礼上表演。 视觉中国/供图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时强调,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加快建成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把琴澳一体化提升到更高水平。
文化交流是有效促进“心联通”的重要手段。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和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并全面认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逻辑、深刻理论逻辑和鲜明现实逻辑,以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工作的新实践,切实担负起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
历史逻辑:
湾区文化交流渊源底蕴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通、业缘相融,同属岭南文化圈。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独特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种语言”多元化区域格局和制度特色。从历史逻辑来看,粤港澳同气连枝的文化血脉是湾区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其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是湾区文化交流渊源底蕴。
粤港澳三地相近的地缘、血缘和文缘,湾区文化交流经历了自发、自觉和自为三个阶梯式发展阶段。在文化自发交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流行音乐、影视作品、生活方式等港澳文化逐渐涌入广东,带动三地民间文化交往。文化差异性引发自发适应,粤港澳在文化赓续中促进文化交往并带动广东文化创新发展,通过多样带来交流,实现各美其美。在文化自觉交流阶段,港澳回归祖国之后广东各地区选择吸收港澳文化,推动文化自我革新与科教人文互通。文化共通性引发自觉调整,粤港澳在守正中促进文化交流并带动三地领域合作,通过交流孕育融合,实现美人之美。在文化自为交融阶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纪蓝图之后湾区建设从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高度,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与民心相知相通。文化亲和性引发自为组织,粤港澳在创新中促进文化融合并带动三地文化之共塑和共荣,通过融合产生进步,实现美美与共。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是三地人民对岭南文化的认同、传承与深化,实现多元包容、聚同融异、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岭南样态”。
理论逻辑:
湾区文化交流思想源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和新征程的文化使命提供宣传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湾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科学解答新时代湾区文化交流的新课题。坚守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开创新时代湾区文化交流新局面的前提条件。岭南文化是湾区文化交流的渊源底蕴,岭南人文精神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承的内核和基因,能促进精神契合、激发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凝聚身份认同,促使湾区文化交流“阐旧邦以辅新命”,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重焕荣光。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湾区文化交流内在动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湾区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包括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开展、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旨在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最大湾区经济体与文化综合体。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湾区文化交流使命所在,要提升岭南文化软实力和岭南文化影响力,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旨在深入挖掘湾区文化品格,推动湾区文化产业合作,提升湾区文化传播能力。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助于科学解答新时代湾区文化交流“谁领导、谁发展、服务谁”的新课题。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思想意识的多元特性与多样现状,必须坚持并牢牢掌握党在湾区文化交流的文化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彰显文化主体性意识,促使岭南文化“立得住、行得远”。
现实逻辑:
湾区文化交流时代价值
从现实逻辑来看,展现湾区形象、讲好湾区故事、传播湾区声音是湾区文化交流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价值。用文化交流促人心相通,用文化融合促民心相知,共绘湾区“同心圆”,建立湾区文化共同体、文艺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
提升湾区文化协同创新能力,建立湾区文化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极力推动湾区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致力发展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国际级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依托现有港澳委员交流合作机制,建立湾区文化共同体。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创新,共同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发布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拓展文化产权合作与跨境交易渠道,推进文化金融创新,助推湾区文化市场主体交流与合作,共绘湾区文旅“同心圆”,向世界展现湾区形象。
强化湾区文艺协同创新能力,建立湾区文艺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粤港澳文艺界以艺术为桥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搭建思想交流平台,共创湾区文艺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系列丛书等湾区文艺界合作平台应运而生,为“人文湾区”画卷增光添彩,共绘湾区文艺“同心圆”,向世界讲好湾区故事。
增强湾区人文协同创新能力,建立湾区人文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湾区高校联盟作用,协同培养湾区高素质人才,推动湾区迈入知识型经济时代。建设湾区高校文化协同创新机制,完善湾区学术交流平台模式,推动湾区重要智库交流合作,推行湾区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流动等改革创新,继续推进“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湾区重要青少年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共绘湾区人文“同心圆”,传播人文湾区的国际形象,向世界传播好湾区声音。
粤港澳三地应该大力弘扬湾区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特性,用好中西荟萃的文化优势,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写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