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变“造血”,让村集体经济壮起来
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发展光伏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卫泽鹏/摄影
广东省委改革办发布40个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其中包括10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地聚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镇村合作机制、乡村“微工厂”、激活“人地钱”要素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提挡加速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实习生/陈婉莹 发自惠州、河源等地
◎本文责编/郭芳
坐落于罗浮山脚下的惠州市博罗县福田镇徐田村,是一个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每到周末,村里游人如织。“村道都塞满了车。”徐田村“两委”负责人介绍。得益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徐田村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让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发生了美丽蝶变。
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撑。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各地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改革盘活闲置资源,利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增强了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实现强村富民。
最近,广东省委改革办发布了10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典型案例来自广州市白云区、韶关南雄市、河源市源城区、惠州市博罗县等地,各地聚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镇村合作机制、乡村“微工厂”、激活“人地钱”要素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提挡加速。
截至2023年底,广东全省基本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景象,正在南粤大地上铺开。
激活“沉睡资源”,让乡村产业“火起来”
2021年,博罗县启动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徐田村纳入其中。随后,徐田村整合古建筑等资源,引进企业整村运营打造高质量农文旅项目。而同步启动的“三变五合”改革,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所谓“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五合”,即通过股权量化,打造“股份、土地、劳务、置业、旅游”五大专业合作社。徐田村“两委”负责人对《南方》杂志记者解释,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负责村集体经济资源统筹,被视为“母社”;另外四个专业合作社,则分别负责相应领域的资源整合。
2023年10月,村联合社将古村落租赁给企业进行整体景点化开发。“旅游股份合作社承担起了提供导游、食宿等接团事项。这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15万元收益。”徐田村“两委”负责人介绍,去年村集体实现了81.8万元的集体收入,增长20%;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117万元,增长43%。
包括徐田村在内,博罗县在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2镇6村开展以股份制为中心的“三变五合”改革,带动6个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25万元以上。
在广东广大农村地区,各地纷纷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盘活农村荒地、闲置房屋等“沉睡资源”,采取土地入股、社村合作、村企共建等方式,让乡村产业“火起来”。
为破解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土地难题,汕尾市在59个村实施“股票式”改革。
“股票田”“股票塭”“股票宅”……一系列时髦的名字背后,是汕尾通过改革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的探索。
其做法就是以“田地宅入股、村企合作开发”全面激活农村“三块地”,由此盘活土地面积超3.9万亩。与此同时,汕尾还成立了全省首个乡镇联合党委,以推动镇域聚拢资源、抱团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汕尾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5.2万元,增长15%。
近年来,广东遴选12个县(市、区)开展供销合作社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试点、897个村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各地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激发出广东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澎湃活力。
走好市场化“兴村富民”之路
傍晚时分,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的光伏长廊里,晚饭后散步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
4个月前,铁岗社区利用公共空间,由高要区物资公司投资、引入光伏能源公司建设的光伏长廊,开始投入运营。这个170多米的光伏长廊,装机规模达260千瓦。铁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黎坚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村集体每年不仅能收到租金,也能分享到光伏发电带来的分红,一年下来将带来10万元的增收。
去年以来,高要区从发展乡村光伏入手,以市场机制探索“光伏资源经济+”兴村富民新路径。
在高要区政府的推动下,当地形成了由地方国资和社会资本投资运营两种方式,在“政府搭台+国企赋能+产业融合”机制下,由区物资公司和镇政府、村委,联合光伏新能源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
在此过程中,村集体从“局外人”变身“运营商”——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商定项目选址、设计等事宜提高推广效果,并以“保底收入+推广费+利润分红”的方式获得村集体收益。
在政府统筹、国企(或社会资本)投资运营、村集体推广、银行提供低息绿贷、资质企业承建的“政银企村”市场化合作开发模式下,一块小小的光伏板,成为当地兴村富民的“聚宝盆”。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渔湖街道的阳美村,则与企业合作建成了集生产加工、仓储管理、物流运输、商贸汽修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超120万元。
在广东各地,通过市场力量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案例不断涌现。
它们中有的发展乡村金融,有的开展文旅创收,有的发展“农业+”“工业+”。它们借助企业链接市场,与供销社合作组建县域运营公司,引进培养乡村CEO提高运营能力,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金融资源、导入社会资本,不断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
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再“等靠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各个村都有土地等资源,关键看能否抓住机会利用好。”在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副镇长张辉雄看来,这也考验着村干部的发展意识。
过去7年间,源南镇双下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集体经济从原来欠账数百万元到如今年收入上千万元,这背后离不开双下村“两委”抢抓机遇的努力。
2017年,刘建强刚刚接任双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时,面临着工资发不出的尴尬局面。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之前做过生意的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琢磨怎么盘活村里的资源。
“首先必须解决村集体资源历史遗留问题。”刘建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村“两委”干部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动员退休老村干部助力解决矛盾,争取村民支持,成功推动了水源地周边闲置土地集中流转、规划,为农夫山泉、怡宝等水产业龙头提供配套,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税收返还收益约900万元。
就在见到记者前,刘建强刚刚跟深圳一家饮料企业沟通了投资事宜,准备利用村里的一块地引进企业共同发展水产业。“成功的话将给村集体带来更大的收益。”刘建强颇有信心地说。
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要发展产业来“开源”,也要通过规范管理来“节流”。
近年来,广东研究制定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政策措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等,持续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在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为村里腾出了不少“潜在收益”,保障了集体利益和村民权益。
源城区源西街道庄田村“两委”经过核查,及时调整村集体原先与瓶装水企业签订的合同价,并改变合作模式重新签订合同,让村集体收益从12.1万元增长到67.8万元。来自博罗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博罗对全县各村集体梳理排查问题合同近7800份,完成整改97%,通过追缴租金、整改低价、承包合同等方式,合同总金额增加1.63亿元。
有了钱,村里就好办事了。
去年赶在春节前,双下村拿出了300多万元,将村里的几条主干道全部铺成了柏油路、装上了路灯,目前正在规划由村集体出资400多万元建一栋长者食堂。“面对村道提升、文体广场、村庄绿化、污水处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可以不再‘等靠要’了。”刘建强说。
网编: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