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熟人社区:如何敲开邻里大门
惠州市仲恺区陈江街道曙光社区大欣世纪花园小区举办“先锋小区”主题活动。惠州市仲恺区党建办公室/供图
创建“熟人社区”这一社区治理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建设良好的邻里文化,把社区里面一个个“小家”串联了起来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张新东 周也歆 陈涛 江楚娴 发自惠州、广州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城市社区,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生活节奏加快,邻里间的关系,可能会随着钢筋混凝土的林立而显得生疏,从而产生纷争和矛盾。特别是在外来人口大省广东,从事不同职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断加速流动的群体和组织,在情感、价值等方面的认同较难统一,对基层治理的目标和需求往往大相径庭,种种因素让广东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更为迫切。
如今,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邻里关系,友好的社区氛围,能使居民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在外来人口集聚的地方,创建“熟人社区”这一社区治理模式,为当地基层治理带来了新变化。
从“陌邻”到“亲邻”
走进惠州市大亚湾开发区西区街道新荷社区,居民们正聚在一起,打理着自己认领的绿地。今年以来,新荷社区倡议居民群众自愿认领种树和捐赠花卉,各负责一小块绿地上花草苗木的种植和养护,在认领绿地的同时,居民们也加深了交流和认识。
像这样的活动,在新荷社区并不少见。新荷社区成立于2019年8月,是一个新兴的城市社区,2万多名常住人口中大部分为流动人口。社区刚组建时,居民来自五湖四海,人口流动性大,邻里间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再加上交流甚少,是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区”。
新荷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雄威介绍,在大亚湾党建办的指导下,新荷社区党支部探索实施“近邻”党建工作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建设良好的邻里文化,把社区里面一个个“小家”串联起来。
“切入点就是找到群众共同关注的话题。”刘雄威认为。为此,新荷社区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营造“新荷人·新合力——和美社区我出力”的治理文化,建立党建引领社区“合伙人”机制,挖掘有能力、有担当的物业公司、社区社会组织、爱心商家、流动党员、居民骨干等融入社区治理,举办“弘文化,睦邻里”传统节日活动、“你好,邻居”社区邻里节、“新荷人,新合力”近邻党建文化节等活动,将社区逐步打造成为“特殊群体的暖厅、长者的园舍、儿童的乐园、新业态群体的家园、家庭的港湾”。
事情千万件,熟了就好办。不仅仅是新荷社区,在大亚湾,各社区党组织常态化定期举办邻里节、社团文化节等近邻活动,更多新来到大亚湾的居民,在此感受到家的温暖氛围。
“你好邻居,请你捐一勺米!”近年来,新惠社区连续几年举办“您好,邻居——一勺米征集挑战赛”,由“党员+社工+物业+居民”组成的行动小组,在社区内每个小区开展扫楼式的征米活动,征集一勺米后第二天把米熬成粥,免费派送给小区上班的居民当做早餐。在“一勺米”活动中,“感谢您的支持”“希望以后可以多多走动”……一句句简单的问候,一下子打破了平日邻里间的隔阂。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大亚湾开发区提出“爱上这座城,恋上这个家”的发展理念,探索“近邻”党建引领工作模式,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多元共治格局,化解治理难题,提高治理效能,让“陌邻变友邻、友邻变亲邻”,推动基层社区和美善治。
从“凡事不商量”到“有事多商量”
曾经“伤痕累累”的篮球场,如今焕然一新;多户楼房曾渗水严重,党组织和业委会找到热心的泥水工低价服务业主,成功化解邻里矛盾;曾经废弃的葡萄架下,搭起了议事厅,也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回忆起以往的“脏乱差”,对比如今的改变,惠州市仲恺区陈江街道曙光社区大欣世纪花园不少业主都说,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先锋小区”党支部的成立。
大欣世纪花园建成于2015年,常住人口约2000人,流动人口多,曾因物业服务滞后,业主与物业之间产生矛盾,小区氛围紧张,居民多有不满。
“这种现象在很多小区都普遍存在。”惠州市仲恺区党建办公室副主任莫列介绍,为破解这一小区“围墙内”的治理难题,仲恺区探索实施以党建引领“围墙内”社会治理新模式,提出打造“先锋小区”的做法。
“所谓‘先锋小区’,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党建为引领,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手段,在小区领域建立党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党群连心和睦亲邻的小区新风尚。”莫列说。
为此,陈江街道在大欣世纪花园组建“先锋小区”党支部,推动成立业委会党支部和物业公司党支部,从而充分整合业委会、物业、党员业主、热心业主等力量积极投身小区治理,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和群众问题诉求。
大欣世纪花园“先锋小区”党支部书记刘梦介绍,围绕小区建设、治理和居民群众所需所盼,大欣世纪花园小区建立了“446”议事协商机制,在党组织的牵线搭桥下,业主、业委会和物业等从以前的“凡事不商量”,变成了“有事多商量”。
刘梦介绍,所谓“446”,就是由“先锋小区”党支部牵头,“先锋小区”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每月召开一次协商会,解决居民反映问题诉求;将居民问题诉求分为物业服务、矛盾纠纷、民生保障、政务事项4大类,分别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还推行“居民提事、楼栋听事、小区议事、民主定事、协同办事、群众评事”6件事工作法,让居民有序地参与小区治理。议事机制实施以来,大欣世纪花园小区已经召开议事协调会议127次,解决集中反映问题360件。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和谐以及社会稳定。《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大部分小区治理的问题,都并非单一因素或一方责任所致,通常是多方责任交织的结果。
在此情况下,广东不少地方都不约而同探索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方法,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小区物业、业委会和小区居民的关系,从而化解小区居民和物业的矛盾纠纷。
今年9月26日至27日,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召开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题系列活动佛山现场会。会议以“创建熟人社区”为主题,对佛山市“创熟”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推广,提出推进以“两社三中心”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区(小区)建设,推动社区进一步建成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提升社区的“社气”“社品”。佛山大力推进“熟人社区”创建,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增强组织力,搭建连心桥,确保治理有魂;厚植情感认同,守望心连心,睦邻一家亲,确保邻里有爱。
从“治理对象”到“治理力量”
“没想到江夏村竟然有750年历史了,这让我们这些外来者对江夏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今年6月,广州市白云区江夏村“村史馆”启用,不少居住在江夏村的外来务工者在参观后感慨道。
江夏村是广州的超大型城中村社区,也是不少打工一族来广州的“第一个家”。由于流动人口较多,管理难度大等原因,江夏村曾是广州市城市管理的“老大难”,曾经面临着“居民归属感不强、凝聚力不足、服务无抓手”等治理难题。
如何让城中村的流动人口从“治理对象”变成“治理力量”?江夏经济联社党委书记李建津介绍,江夏村通过阵地融合、服务融合、人群融合等方式,将多元化人群组织起来,满足其空间需求、归属需求与服务需求,温暖每一类人群,推进社区融合。
江夏村依托“大党委”举办“村晚”“村马”“村FA”等文体活动,吸引外来人员与本地村民共同参与、加强交流,帮助外来人员融入江夏;同时,还以“找到种子、培养骨干、搭建平台、形成队伍”的方式,将散落的居民凝聚在一起,比如,成立“的嫂微家”,将出租车(网约车)师傅的配偶、家人组织起来,传递关心关爱。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创建熟人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居民从“治理对象”向“治理力量”转变。如今,在广东不少地方,这一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比如,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道龙武里社区,基于数十年的街坊情谊,邻里间已形成了紧密的社交网络,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熟人社区。
考虑街坊熟人邻里的群体特点,依托“熟人社区”治理模式,龙武里社区党组织广泛凝聚“银发”“来穗”等街坊力量,深入探索“党建+巷邻相亲”治理新路径,打造“南华老友记”党建品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近年来,社区先后获评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工程示范社区、全国文明单位、2020年广东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单位、2021年广州市村居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示范社区、2022年度广州市容貌品质社区等。
网编: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