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基层家风建设的挑战与破局
家风建设已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行为,更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明实践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通讯员/刘安琪 发自广州、韶关、肇庆等地
◎本文责编/张蓓蕾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广东这片热土始终坚守着对家庭建设的重视,将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
当《南方》杂志记者走进广东的乡村社区,家风建设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从祠堂里静静陈列的家风家训,到社区里人头攒动的家风讲堂;从家庭里温馨的亲子阅读时光,到学校里丰富多彩的家风教育活动;从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到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广东人对家风建设的投入与热爱。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风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有效传播和弘扬家风?如何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让家风建设在广东这片热土更加根深叶茂?广东正以积极的姿态,探索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难题一:传统与现代如何和谐共生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与传统家风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体现在对家庭责任、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对职业选择、个人追求等方面的不同看法上。为了化解这一难题,广东积极倡导传统与现代的观念融合,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家风建设。
2020年,广东省妇联、省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命名广东省首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的通知》,命名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深圳市甘坑客家小镇等10个单位(机构)为广东省首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截至2023年,累计命名22个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实现了全省21个地市全覆盖。
位于茂名高州市文明路的高州冼太庙,2024年获评第四批广东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深入挖掘谯国夫人冼英的廉政文化与家风内涵。冼夫人给后人留下一句经典名言:“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游客市民纷至沓来,通过参观学习冼英事迹,感受其家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传统家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基地涵盖历史古村落、文化古迹、名人故居、家训馆、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类型,通过多种形式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将家国情怀、优良家风真切厚植于群众心中。
在广州市,2023年以来一场名为“晒晒我的传家宝·弘扬广州好家风”的主题活动,巧妙地将传统家风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活动征集到3000余件“传家宝”,它们并非金银财宝,而是承载着家族精神、家风家教的“无价之宝”。从战争年代的百家被到烈士遗书,再到锈迹斑斑的荣誉勋章,每一件传家宝背后都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如同灯塔,照亮了年轻一代的心灵。
在肇庆市高要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活动在莲塘镇荔枝村状元学堂热烈进行。宣讲员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多方面深入剖析家风家训的内涵,引古证今,用生动的古代经典故事诠释家风、家规、家训对每个人一生的深远影响。在好家风家训故事分享环节,群众踊跃参与,分享着自己家庭和邻里间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故事,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家风建设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韶关南雄市选择以文化为桥梁,将传统家风与现代理念相融合。在广府人家训馆,通过木刻展板、多媒体展示等现代化手段,讲述56个姓氏的家风家训故事,让年轻一代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找到与自身价值观相契合的共鸣点。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更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家风家训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难题二:如何避免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家风建设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长远的战略,导致实践活动零散,难以形成合力。为此,广东从省级层面出发,制定了家风建设的长远规划,并推动各地市、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家风建设。
过去3年间,广东省文明办、省妇联打造500个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为家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广东省妇联、省教育厅等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如2022年,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期间,广东以“幸福在我身边 家教伴我成长”为主题,组织了一系列好家风亲子剧演出、好家风亲子活动等,让素质教育理念在家庭中得到落实。
2022年6月,省妇联、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下发《广东省“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用三年时间,深入开展广东“美丽庭院”建设行动。2023年,“美丽庭院”建设纳入广东“百千万工程”重点指标。近日,广东省妇联正式发布了2024年“美丽庭院”特色村名单。“美丽庭院”特色村项目是由省市县镇村五级妇联联动共同推进的,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一个高覆盖、两个理念、三个有”的目标,即建成的各级“美丽庭院”要占有院落空间的庭院70%以上;贯穿男女平等理念和儿童优先原则;做到有浓厚的文明家风氛围、有妇女儿童服务场所、有巾帼志愿服务队伍。
茂名高州市泗水镇大联村便是成功上榜的代表。当地镇妇联引导村中妇女发挥“半边天”作用,以“文明村”创建标准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向上向善、转变观念,定期举办奖教奖学、旗袍秀、荔枝文化节等习俗活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家风建设体系。
从庭院美到家风美再到文化美,一座座南粤乡村营造出了浓厚的文明家风氛围,实现了家风建设的全面覆盖和持续深化。
各地也有自己的创新举措。如肇庆市通过举办家庭文明教育活动、成立妈妈自我成长小组、开设线上《家教有方》栏目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了一套系统性的家风建设体系。这些活动不仅覆盖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还注重活动的连贯性和持续性,确保家风建设能够深入人心,形成合力。
韶关南雄市构建了“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的融合示范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通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痛点难点。通过“亲情连线”爱心小屋、“父母课堂”等志愿服务项目,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校社共育,形成系统连贯的家风教育体系。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推动了基层治理的固本培元。
难题三:如何保证持续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宣传和教育力度不足是家风建设面临的又一挑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广东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体系。
“国有法,族有规,家有训。”9月28日,潮州市金山书院“金山观潮”2024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潮州市通过专家学者的对话式沙龙,积极探讨家风家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公众对家风建设的关注度,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了解和参与的机会。
作为潮州的文化地标,金山书院不仅以风景红于网络,更以活动著称。金山书院重视加强与《南方日报》等媒体合作,每次活动都通过南方+客户端进行全程网络直播,不仅成为全民共享的阅读空间,更成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文明实践的示范阵地。
在海阳儒学宫大成殿的潮人家训馆,围绕家规、家训、家教、家风、家史、传家宝等内容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持续推出。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家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度。
在肇庆市端州区,通过开设视频号《家教有方》栏目,每周发布一期家庭教育小讲座,传播科学育儿的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自开办以来,该栏目已发布家教视频188期,观看人次累计超过400万。线下,各地则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肇庆高新区社工站,妈妈自我成长小组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助推器。这个由社工及志愿者统筹组织的平台,聚焦已育女性的需求,为她们提供沟通交流、学习成长的舞台。通过系列活动和成长课程,妈妈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抗压能力、技能水平和自信心,还成为家风建设的积极传播者。
这是广东省在多个家风建设平台持续发力,吸引群众关注和参与的缩影。广东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家风建设,人人有责”的理念。通过持续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广东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家风建设体系。
难题四:如何使资源配置均衡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差异较大,导致家风建设的资源和支持力度不均,影响效果。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广东积极探索均衡资源配置的新路径,在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投入,确保家风建设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截至2023年8月,全省共建成280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
全覆盖使得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实践基地能够持续开展家风家教活动,形成了家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以粤北山区梅州市蕉岭县为例,面对资源分布不均、家风建设难以全面覆盖的难题,蕉岭县依托现有资源,不断优化文明实践服务网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延伸至公园、图书馆、学校等窗口单位,构建起一个覆盖全县、便捷高效的文明实践服务体系。
作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的核心成员之一,蕉岭县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更在二楼精心打造了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亲子阅读室,成为家风建设的重要阵地。亲子读书会、绘本故事分享活动为全县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提供精神文化上的供给,同时融入家风建设的内容,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广州积极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建立“3+N”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了市、区、镇街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还整合了“社区家长学校”“名师工作室”等多元服务资源,实现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可及性。
肇庆市高要区,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活动深入乡村,让文明新风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在德庆县,检察院与妇女联合会携手合作,为特殊家庭提供定制化的家庭教育服务。在端州区,则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让家庭教育知识触手可及。
家风建设已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行为,更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明实践。展望未来,广东将继续以家风领航,共筑文明新基。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上,家风家训文化正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每一个家庭的前行之路。
网编: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