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河源的文化新名片
河源万绿湖。
水阔、天高、山绿,河源的一张张文化新名片鲜活动人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通讯员/陈殷 发自河源
◎本文责编/蒋玉
暑期旅游旺季,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徜徉在万绿湖的绿水之间;
河源恐龙博物馆内约2万枚恐龙蛋化石带给人们来自远古的震撼;
仙坑村八角楼修缮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一座座客家古邑传统村落正迸发新生……
水阔、天高、山绿,河源一张张文化新名片鲜活动人。河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为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河源贡献。
厚植生态底色
用好优质水资源
2022年7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片尾《大美中国》专栏中,河源万绿湖再次精彩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万绿湖的美丽风光和良好生态。
碧波荡漾,晴空万里,美景如画。驻足万绿湖畔,人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的美好意境。万绿湖是华南地区第一大人工湖,库容达13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与云南西双版纳、肇庆鼎湖山一起,被誉为北回归线上沙漠腰带的“东三奇”。
近年来,万绿湖风景区着眼建成国内外同类型的顶级景区工作要求,对标5A创建标准,大力实施万绿湖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工程,并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万绿湖被誉为华南地区最珍贵的“软黄金”,为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农夫山泉重要取水基地,被评为省级绿色生态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景区、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中国天然氧吧”。
万绿湖是河源傍绿水而生、绿色低碳的生动写照,是河源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水质一流、储量丰富,是万绿湖最大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特征。十年来,河源的水经济再上新台阶,这为河源发展水经济产业,尤其是天然纯净水产业注入了先天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知名水企纷纷落地,是对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的最大认可。截至2021年底,河源水经济产业规上企业已有12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7.5亿元,增速达21%,河源水经济产业的百亿雄心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依托优质水资源,做好水经济产业文章,是河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做好“文化大餐”
传统文化+特色文创
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围屋,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焕发着新生。村内的八角楼成了河源网红打卡地之一,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少市民和游客纷纷前往打卡。
2022年4月,2021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公布。仙坑村八角楼修缮工程和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修缮工程,潮州市海阳县儒学宫大成殿修缮工程,南越国宫署、南汉宫殿和水井遗迹本体保护工程,从全省申报的19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选典型案例。此次仙坑村八角楼修缮工程的入选,是河源文物保护工作的又一成果。
近年来,河源市深入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客家文化“双创”工程,以更大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在传统名片上书写自己的篇章。
为系统完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河源不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目前已有1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有效保护、挖掘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河源市出台了《河源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方案》《河源市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方案》等。
与此同时,近年来,河源市文化产业发展在中央、省各项政策指引下,通过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驱动、以服务为依托,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城市品牌文化,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如果传统文化是河源的基调,那么红色文化成为河源文化中最亮丽的色彩。河源市作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近年来加大对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修缮保护了紫金苏区革命遗址群、东源阮啸仙故居、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一大批革命遗址,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专家学者,红色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立足传统,深挖红色,“中华恐龙之乡”河源不断创新:由河源恐龙博物馆、河源市博物馆升级改造而成的河源恐龙文博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打造为文旅综合体,推出恐龙和科幻主题电影。这一系列举措满足了恐龙迷、古生物迷们的感官需求。
河源市委宣传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全市努力打造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生态休闲四个方面文旅融合产业品牌。目前,全市成功打造了佗城风景区、林寨古村、南园古村等多个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创作了现代花朝戏《母与子》《血田英魂》、大型采茶戏《花灯因你而亮》、客家山歌剧《娘·酒》、客家采茶小戏《送礼》等一批客家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推动龙川佗城旅游产业园、和平林寨古村二期、连平燕岩古寺等项目建设等。
讴歌时代新曲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阵地作用
垃圾分类大富翁、趣味套圈圈……一场特别的亲子嘉年华活动在河源市万隆一品小区举办,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气氛热烈。活动中,垃圾分类知识以有趣的形式融入游戏,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无形提升。
万隆一品小区所属的源西街道康乐路南社区于2010年建成,共有居民1298户约4500人、党员97名。街道不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路径,达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党建+文明实践”深入融合,“筑巢引风”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2020年5月,街道成立万隆一品小区党支部并把党支部阵地建在小区,设立楼栋长,建立专门的组织架构和活动阵地。目前小区党支部有党员12名,目标是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模板小区。
亲子嘉年华活动正是由万隆一品小区党支部与共建单位党组织共同开展的,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环保意识,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宣传效果。
以小区为切入口 ,发挥小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辖区小区居民深度联动参与,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设在龙川县东江影剧院的龙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样充满活力,基层的幸福色彩让文明新名片格外亮丽。通过不断升级改造,剧院大堂、舞台及周边建筑,被整合利用起来,打造成为群众读书、学习、休闲的“红色阵地”。当街坊们走进这里,志愿服务岗、志愿小屋、道德模范长廊、休闲书吧、母婴室、心理辅导室、融合小剧场、融创中心等功能室带来极大便利。
据了解,龙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以“讲、评、帮、乐、庆”为服务形式的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累计达15.5万余场次,志愿服务累计达80余万人次,其中疫情防控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场次7.6万,服务人次达35.2万。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离不开阵地建设。近年来,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强化组织领导,积极统筹协调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工作,整合党群服务中心、乡村“复兴少年宫”、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现有基层阵地,并结合群众实际需要,因地制宜打造规范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022年,河源市印发《2022年河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截至6月底,全市成立6个县级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完成7个实践中心、101个实践所、1414个实践站建设,实现了镇、村100%覆盖,打造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2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3月,中央文明办公布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河源在全国97个地级提名城市中排第12名,在全省8个地级提名城市中排第2名,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实现良好开局。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