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调查研究赋能大湾区新安全格局
在调查研究上下出“苦功夫”、拼出“真功夫”、用好“巧功夫”,以高质量调查研究赋能新安全格局,为大湾区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
◎孙晓晖(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苏沛钰(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李育蒙
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我们党的“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影响国家安全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必须在调查研究上下出“苦功夫”、拼出“真功夫”、用好“巧功夫”,以高质量调查研究赋能新安全格局,为大湾区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
奔着问题去,找准湾区安全风险根源
高质量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担负着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多层次、系统性的安全职责和使命。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百年变局下大湾区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等诸领域的安全风险联动叠加效应尤为突出。因此,必须深入粤港澳大湾区一线,深入企业、乡村、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开展跟踪性调研、解剖式调研、督察式调研,找准大湾区系统性安全的风险根源。
找准根源,精准施策,必须对安全风险因素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充分调研。首先,对相关安全风险点进行综合分类,准确研判哪些是反复性安全风险、哪些是偶然性安全风险,哪些是一般性风险挑战、哪些是重点领域风险挑战,哪些是内部风险挑战、哪些是外部环境风险等,抓住易爆点更低、频次更高、涉及领域更广泛的安全风险点加以重点防范。其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对调研数据和案例进行科学统计和综合分析,把大量零碎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系统性安全工作中最短板的地方、最薄弱的环节、最要害的部位。再次,与真正明了实情的基层群众、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找准“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的根源和症结。
深入群众中,满足湾区群众安全需求
高质量调查研究必须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方面,要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倾听群众最根本、最朴素、最直接的安全诉求和呼声。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阔、社会要素流动性强,人口众多、成分复杂,因而,湾区人民的安全需求也更多样化。调查研究就要直奔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安全问题而去,切实解决湾区群众安全的短板弱项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来察民情、解民意、保民安。
另一方面,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维护湾区安全良策。要学会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走进群众“家门”、打开群众“心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作为“现代湾区”的建设主体,湾区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对于如何做好湾区安全保障工作、实现湾区人民安全需求,广大湾区民众最有发言权。只有虚心请教基层群众、善于听取群众意见、敢听群众逆耳之言,才能获取最深入、最广泛、最真实的一手调研材料,找到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好办法、好措施、好对策,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湾区添砖加瓦。
过好网络关,夯实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高质量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开展网络舆情调查研究,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社会、智媒时代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媒介样态,调查研究对象也要从实体生产一线拓展到网络舆情前线。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程度走在全国前列,思想观念多元化,同时也更容易受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样化思潮影响,因而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上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要充分依托智能化、无人化技术装备进行重点领域的全时网络监测,预见网络舆情安全风险,把握网络舆情趋势动向,以高质量网络舆情调研保障湾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粤港澳大湾区网络一体化不断升级,5G覆盖网不断扩大,网民群体庞大,智媒体网络平台已成为民意表达的舆论主场,但同时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全面深入开展网络舆情调研必须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不良网络社会思潮进行“问诊”“把脉”,敢于对其亮剑,善于跟其斗争。同时,要把调研成果切实转化为及时回应民意、有效疏导民情、高效化解民怨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压缩错误网络思潮的生存空间,增强湾区民众意识形态安全素养,不断推动形成维护湾区新安全格局的强大思想合力。
落在实效上,做实湾区安全破题方案
高质量调查研究必须敢于涉险滩、破难题,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筑牢安全防线的实际行动。要多到困难多、情况复杂、安全问题突出的地方去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打通湾区安全堵点淤点难点。如粤港澳大湾区因降水丰沛、水系统交错复杂,导致水灾频发、洪潮叠加,自然灾害防范形势严峻;叠加湾区内部城市去边界化趋势显著、交通网络、产业集群联结密切,一旦某个地区发生突发性事故灾害,极易引发连锁性公共危机事件,从而给湾区公共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既是跨境交易、信息交流、科技创新的集中地,同时也是数据安全、网络安全风险的高发地。必须瞄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盯着矛盾抓,深入灾害频发、地形险要、风险高发的地区进行深入调研,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做深做实大湾区公共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破题方案。
打通堵点、破解淤点、攻克难点,不仅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更要掌握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全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艰难险阻。粤港澳大湾区是三个不同法律管辖区的交融,跨法系背景对数据安全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协同立法执法工作推进提出了新的难题和挑战。此外,湾区地缘隔离、条块分割以及应急管理的数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都制约着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开展高质量调查研究,才能成功探索出推动湾区三地协同安全治理的有效对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粤港澳大湾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继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就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以高质量调查研究赋能大湾区新安全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湾区安全智慧。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敢于斗争经验研究”(22ZDA015)阶段性成果]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