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改革创新 助力开拓广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极大地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民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民间资本对广州产业发展信心不减
◎魏国华(广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本文责编/郭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体现了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一贯立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中,很多都与民营经济息息相关,全面系统回应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期盼与关切,极大地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民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增加值5904.51亿元,占全市GDP的41.3%,同比增长3.54%。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长16.0%,民间工业投资增长32.7%,均大幅高于去年同期,显示民间资本对广州产业发展信心不减。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广州市工商联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思想引领等五个方面精准发力,以锐意改革创新、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的广州力量
聚焦关切加强全会精神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迅速在民营经济领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制定全市工商联系统工作方案,分层分类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学习全会精神专栏,组织80余名民营企业家谈心得体会,编印《新穗商》《学时事懂政策爱广州》全会精神学习专刊,联合各区工商联组织宣传宣讲活动60余场,4800多名民营经济人士参加。联动各区工商联、各商协会、非公企业党组织,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聚焦民营企业的关切加强宣传贯彻,引导民营企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提振信心、敢投实干,推动全会精神在广州非公经济领域走深走实。
整合资源建好学习教育阵地。高标准建成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家非公党建展览馆,联合各区打造初心使命实践馆、党史学习教育阵地等,共建10家新穗商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组建广州民营经济学院和民营企业品牌与传播专委会,实施“党建之友”培育计划,加强出资人引导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红联共建”“百名书记讲千堂党课”等活动。广州民营经济人士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历练,思想政治基础进一步夯实。
助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提振信心。编印《学时事、懂政策、爱广州》读本,帮助重点联系企业、商协会摘选和解读重要经济政策。围绕一些高速增长的典型企业,组织专项调研,每周推出一期《Boss密码》短视频,讲好广州民企故事,以优秀企业示范提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信心。
深化建设服务型工商联,探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广州路径
服务政企沟通。建好用好市、区政企沟通服务中心实体阵地,把联系企业做专做精。一方面于企业而言,当好“桥梁纽带”,持续完善“一会两员三联四日”工作机制,帮助企业把问题找准、把建议提好,不断探索解决行业特色企业个性、制度滞后于创新、跨领域跨部门、生产性服务生态建设等四类非标准化问题的有效途径,让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另一方面于政府而言,当好“翻译器”和集散地,把政府的政策讲给企业、企业的诉求传递给政府。收集的近20条建议被“广州民营经济20条”和《广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采纳,助力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
服务分类培养。立足因企制宜,分层分类培养。针对年轻企业家开展“新穗商培养工程”,开创“政校银企”四方联动培养模式,3期共培养350名学员,通过进党校、进高校、进企业、进红色教育基地、进创新平台等,全面提升其政治力、领导力和洞察力,该项工作得到国家发改委点赞。针对腰部企业开展“专精特新”扶优计划,通过宣讲、释疑、问需、解难,3年共培育1000家企业,914家成功申报省级以上专精特新。针对成长型企业开展新锐培优计划,每年遴选100家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组建5个产业链专委会,集聚54家生产性服务机构,组织跃升训练营,帮助企业爬坡过坎、加速成长,今年上半年,首批100家企业普遍增长15%~45%。同时以“国民融合 五外联动”为主题,联动职能部门组织系列惠企日活动,推动国企民企在技术创新、产业链融合、产学研协同等方面,探索更多互融互促的有效做法。
服务集聚发展。推动广州民科园被授予“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近年推动全国200余家民营科技企业走进民科园,促进23宗项目签约落地,助力园区总营收从2020年的90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918亿元,园区建设发展成果得到全国工商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每年开展“促进商会发展十件实事”,加强“四好”商会和标杆商会培育,联动开展商会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大异地商会联系力度,支持商协会发挥作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务合规建设。配合市纪委监委出台《广州市政商交往行为指引》,进一步促进亲清政商关系。强化与公检法司等部门沟通联系和协作机制建设,联动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成立企业廉洁与合规联合会、合规研究中心、合规讲师团,推动跨境电商、珠宝等重点行业出台合规指引,帮助企业加强合规建设。联合专业机构为290家民营企业开展劳动用工、知识产权合规体检,帮助找短板、堵漏洞。联合司法局、律所等,为有“走出去”诉求的企业关心的涉外风险加强合规指导,助力顺利出海。探索在基层商会培育商事纠纷调解组织,推动诉调衔接,推荐商会调解员担任市法院特邀调解员,推动商事纠纷多元有效化解。
引导融入服务发展大局,推动扛起民营经济的广州担当
引导融入湾区建设。建设完善穗港澳商会协作中心,重点开展政策解读、交流对接、协同创新等工作,组织40多场协作交流活动,推动成立5个跨区域行业联盟及多个合作项目、行业赛事落地,指导成立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商会港澳青年工作委员会,每年遴选20名优秀港澳青年企业家加入新穗商培养。在此基础上启动产投服务,通过在穗异地商会拓展内地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商会联系,联合全国工商联商会服务中心于今年10月在广州举办全国商会产业协作交流大会,邀请更多产业商会、企业走进广州,促进跨界跨区域跨境的“三跨”沟通交流,依托产业商会联系供需方和上下游,撮合匹配商会和企业需求,助力企业融湾出海。
引导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助推“百千万工程”,成立广州市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组建由16位民营企业家组成的顾问团,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资源、渠道和经验优势,大力推广“产业村长”“村企结对”等帮扶模式,推动“新穗商”学员结对8个新乡村示范带重点村,启动“光彩大篷车”等重点项目帮助对口帮扶地区销售农产品1.2亿元,“6·30”动员民企累计认捐逾23.75亿元,凝聚民企力量助力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
发挥非公党建引领作用。推动首批12家民企参与驻镇帮镇扶村促乡村振兴“5+N+12”红联共建,支持镇村急难愁盼项目。组织21家商协会、21家民营企业党组织,与从化区吕田镇21个村开展“会企村”结对共建,累计推动1726家民营企业与镇村成功结对共建,扎实助力“百千万工程”。组织2000多家民企党组织参与红联共建,每年表彰一批“双强六好”民企党组织,培育11个“红棉创新先锋榜”党员突击队,强化典型示范带动,引导民企、商协会支持“我为羊城添绿”社会募捐活动以及“广州民企林”建设。强化党建育人才作用,帮助结对帮扶村培训直播、电商等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探索激发民营经济新动能的广州实践
强化暖企调研,助力改革落实落细。围绕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组织网络优势,联动行业商协会开展暖企调研,全面摸查2776家重点联系企业,针对性收集行业情况、困难问题、意见建议、希望精简优化的审批、认为比较有效要坚持的政策和要改进的政策、希望容错的创新等6个方面,努力当好发现民营企业问题的“哨兵”,争取更多反映早期的、潜在的、趋势的问题。建设完善网上工商联“穗企通”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出护企维权、走访调研、网格化服务等六大功能模块,争取将该平台纳入民营企业线上反映问题诉求的直报平台之一,助力完善民企诉求反映、受理、分办、反馈、评估的闭环机制。
探索镇街商会网格化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机制。遴选16家镇街商会先行先试建设政企沟通服务中心分中心,推动政企沟通服务中心再下沉,在园区和商圈设立政企沟通服务联络站,选取一些代表性企业设立政企沟通服务联系点,完善多层次的联系网络,通过“聊一聊、找一找、帮一帮”助力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构建身边的工商联。
打造民营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开展“七维协同 创新提质”创优行动,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七方力量,分行业分产业组织“伙伴日”系列活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等18条重点产业链,组织上下游以党组织结对共建带动深化合作的“红链计划”。着力打造工商联搭台、龙头企业牵引、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助攻、生产性服务矩阵共推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网编: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