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

2024-10-26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

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县域高质量发展急需更多资本、人才“进村入乡”

◎《南方》杂志记者/李育蒙   整理

◎本文责编/林若川

9月11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中共茂名市委等协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研讨会·县域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茂名举行。

本次研讨会设主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主题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在青年学者论坛上,省内6名青年学者从激励引导资本、人才“进村入乡”,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激励引导资本人才“进村入乡”,赋能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周仲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

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县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广东县域面积占到全省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到全省的28%,但县域GDP仅占全省的12.5%。县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资本、人才等优质生产要素是支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激励引导资本、人才“进村入乡”,本质就是要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优质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环境,推动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正是广东省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

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县域高质量发展急需更多资本、人才“进村入乡”。目前,全省各地积极探索资本、人才“进村入乡”的具体路径。下一步,需要从遵循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强化规划,更好发挥政府激励引导作用;营造环境,推动资本人才城乡双向流动等方面激励引导更多资本、人才“进村入乡”,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广东省全域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县城建设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

林辉煌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研究员、广东省“百千万工程”

指挥部专家智库专家委员

县城处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环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载体。一般认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是一定时期内县城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公共服务、治理资源等要素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与支撑能力。但是对县域的资源投放并不一定都会转化为综合承载能力进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究其原因,主要是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尤其是其中的产业承载能力受制于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资本和产业链倾向于盘踞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核心区,对于远离核心区的县域,即使投入再多的资源,也不太容易将盘踞在核心区的资本和产业链转移过去。在缺乏有效的制度统筹的情况下,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之间很容易产生资源虹吸效应,特别是在人力资本方面。因此,可以进一步将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分为资源型承载能力和制度型承载能力,前者强调的是资源的投放过程,后者强调的则是资源落地的制度保障。

那么如何提升制度型综合承载能力,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呢?建议如下: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升县域的资源型承载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展制度型承载能力建设;推动市民化不能是简单的农民到大城市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的过程,本质上应该是农民能够与城市居民享受大致均衡的公共服务;要在省内组建跨区域的教育共同体,打破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虹吸效应;要跨省组建教育联合体,通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作,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县域特色发展新路径

李军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为农文旅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有其自身的逻辑,主要表现为情绪价值的驱动。比如说,旅游已经从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发展到情绪共鸣和治愈的层面。游客的需求逐渐个性化,并且注重场景化体验,以此更好地满足情绪需求。

随着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传统的风景观光逐渐被场景化体验所取代。现代旅游景区越来越重视打造独特的场景,以此吸引游客,并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文旅体验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风景观光,成为目的地建设的核心元素,形成了风景与场景融合的全新旅游模式,这也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养生逐渐成为全年龄层的刚需,夜间文旅也热点频现,这些都能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行业的繁荣,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说,文旅不再仅仅是区域内的产业,更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系统经济。对于县域而言,就要抓住农文旅融合下的机遇推出相关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李怡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重点

实验室”副主任

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推动生态环保领域法治建设、推动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全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承担生态保护职能的地区受限于地理约束、资源利用限制和发展机会缺失,面临着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收入水平为核心的发展差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本质就是让生态环境与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一样,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全过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外部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内部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利于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相对优势转化提供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协同创新促进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包容性增长。

在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经济策略上,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所蕴藏的价值潜力;要强化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的新思路,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要积极推动生态价值的转化,坚持多样性是生态价值转化的核心所在,协同化是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是生态价值转化的关键突破。

产学研协同发力,打造荔枝深加工产业发展典范

李化强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按照总书记的指引,茂名市通过积极探寻产学研协同发力路径,着力打造荔枝深加工产业发展典范。

茂名荔枝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元。但茂名荔枝产业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如除了鲜销之外,几乎没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为有效破解这些发展难题,茂名市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有效解决荔枝保鲜等技术难题,也助推了荔枝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一是紧跟市场需求,用好政策支持,促进研发与生产的高效融合;二是强化团队建设,尤其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加强联动,特别是借助宣传力量,提升品牌与技术影响力,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科学统筹新型帮扶协作,增强县域造血功能

曲霞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

教授、广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

特聘研究员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突出的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板。从2013年以来,广东就把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协作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先后开展了三轮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各地各部门在推进产业共建、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2023年开始,省内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正式开启。这项工作既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新一轮的帮扶协作是一个全覆盖、多领域、多层次、多模式的新型帮扶机制。在这种机制之下,如何提高帮扶效果,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解决广东县域比较薄弱的现实状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际横向帮扶要重点抓好区域间的产业协作,完善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共建机制;二是完善纵向帮扶工作机制,推动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省属国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组团式帮扶;三是优化驻镇帮村工作机制,加强与纵向、横向帮扶工作的衔接,形成央企带头、国企参与、民企跟进的企业助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


网编:李冉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